吴孟达饰演的阿伯举手投足间都是戏,他的这个角色饱含了三种身份:一是爱女心切的父亲,二是被社会遗忘的死老头,三是渴望正义的香港公民。这三种身份皆被吴孟达以精湛的演技包揽下来,完全将之前遗留的喜剧形象一扫而尽。尤其是在直播劫持的时候,吴孟达绝望、恨之入骨却又爱莫能助的表演,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1993年,记者凯文·卡特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趴倒在贫瘠的荒原上。而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它正虎视眈眈得盯着这个黑乎乎的、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珍肴”。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命名为《饥饿的苏丹》。
这张照片随后被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紧接着被争相转载至世界各大媒体,一夜之间席卷全球,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这就是后来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普利策新闻大奖”的那张照片。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评委会对《饥饿的苏丹》的评语是:它以显著的方式表明了人性的倾覆,揭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绝望。 然而,就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3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在照片被疯狂传播后的几个月里,凯文被成千上万的来电询问照片中的小女孩是否得救,与此同时,来自各方的言论批评也不绝于耳。人们纷纷质疑,身在现场的凯文为何选择先按下快门,而不是前去帮这个小女孩一把?
正是因为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凯文·卡特在获得大奖仅3个月后即走上不归之路。作为记者,他捕捉苦难,身临故事现场,屡屡出入生死之境,遭受无数精神上的冲击和折磨。他心存道义,视他人苦痛为自己苦痛,但是身为记者,他下意识得拿起了相机,而不是先冲过去救人。当他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也无力躲避精神煎熬的时候,他只有自杀。
《饥饿的苏丹》与凯文之死是传媒业自诞生至今都不断苛问自我的循环问题,一个“好新闻”与社会公德,究竟是对立的,还是相容的。
这个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普遍得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当下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成为“媒体”的权利,拿起手机,按下拍照键,上个互联网,传到朋友圈或微博,在或者翻墙用Facebook与世界的朋友分享,我们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充当着信息载体的工具。于是,在我们街头,出现了越来越多成群结队的人种。
不是因为肤色不同、年龄不同,而是因为这种人都有着默认的习性:低下头。他们面目冷峻,有时会自嗨,但绝对不是冲着活人在笑。他们脸上的表情变化越来越少,有时候一天都不怎么会抬头。他们看到路上有其他人需要帮助,他们只是冷漠地路过,或者退后一步,在或者遇上热闹的争执,拿出手机,拍个照传到朋友圈,享受着他人的点赞和评论。
记者,信息媒介的重要一环,作为“媒体”的正统介质,每日承担着千吨的信息量进行传播,要在这些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有市场效用的信息刊登出来,并且必须是一手、及时的,才是媒体工作者至关重要的任务。
点击率、转发数、爆款文,成为了当代媒体记者日以追求的数字快感,但在纸媒衰败的今日,媒体记者也越发承受着不堪重负的工作压力,对于热点新闻的报道竞争愈演愈烈。
2015年,聚焦新闻工作者的一部港剧《导火新闻线》诞生了,故事讲述三位理念不同的女主角在一份免费报纸《囧报》内,每天为了新闻而起冲突。总编辑利字当头,不惜作出哗众取宠报道,背弃道德责任。采访主任和记者满怀热血,誓要为弱势发声,揭发社会的不公。面对商业社会的现实,一份不受同业重视的报纸,每天为著不同目的揭露又或隐藏真相。
顺应电视剧的IP热度,电影版不但启用了电视剧的原班人马,更是加入久违了的实力演员吴孟达,上演一场轰动全港的社会公德拷问事件。
《导火新闻线》无疑是一部香港主旋律电影。在他之前,香港谈及记者工作的电影有《A头条》与其相似,但对于言论自由这回事,似乎没什么好拍的,因为本来就很自由。当年Clut导演邱礼涛拍了《的士判官》,就是因为有一天他的朋友跟他说计程车师傅拽得跟黑社会似的。
换言之,电影是对现实的一种控诉。如果有一天香港真的堕落到要去拍一部言论自由的电影来发泄,那证明社会主义价值观已经渗入到香港人的心里了。
电影顺应电视,讲述囧报及闪报为了点击率的媒体斗争,却无意陷入了吴孟达饰演的寻仇者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向政府高层请愿通过恢复二次申诉,作为媒体到底是应该拼点击率,还是站在公德先想办法救人,关于社会的司法公正是否真的存在漏洞,新闻重要,人命关天,事态不断升级揭露出官商勾结等隐情,人质与寻仇者命悬一线,媒体工作者到底该何去何从……
故事以多线发展:媒体斗争、寻仇者闯入电视台挟持人质、向政府情愿修改立法、官宦勾结等,线路繁多却不杂乱,因为这些话题都始终围绕着一个命题:人性的底线。
因《玛嘉烈与大卫:绿豆》而大红大紫的演员周佳怡,在电影版《导火新闻线》中继续以短发干练的形象示人,她所担任责编的报社《囧报》就快面临倒闭,在这紧要关头发生复仇者吴孟达劫持电台人质的特大新闻,身为报社管理层的她有绝对的义务抓住这次社会热点,并且借此一搏流量,打倒对手《闪报》。
但是《闪报》有一个无人能敌的特质:贱!不论什么低俗、下三滥的新闻都可播报,身为社会监督从业人员的媒体人,毫无底线得博取眼球。在这场流量大战中,《闪报》凭借一个“贱”字拔得头筹。
许久不见的吴孟达饰演复仇者阿伯,阿伯因自己的女儿被奸杀,但是杀人犯却被无罪释放后,觉得法庭判决的不公允而日日乞坐在法院门口,要求重审。却惊奇得发现香港没有一罪两审的规定,而凶手却在判决后依然过着逍遥快活得好日子。阿伯咽不下这口气,就算是断食、断粮,不惜生命的代价都要为女儿讨回公道。
王宗尧饰演的记者辉哥,在三年前的法院门口偶遇吴孟达阿伯,当时只是想好心劝解他,没想到阿伯心意已决,无心中,辉哥对阿伯说:“你只有去杀人、去放火,才会有人关注你,才会上头条。”这句话虽是无心,但倒成了今日阿伯决定劫持人质,炸毁电视台的导火索,有心无心,都成了辉哥心中抹不去的阴影。
香港社会的百无禁忌,人性才会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所以媒体记者什么都可以报道,哪怕曾志伟也怒斥过香港狗仔队简直是太不要脸,但那也是自由的产物。管冤屈还是正义,先煽动再说,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命,跨过这道坎,你才会更好的抓稳你手里的笔和相机。
在报社的压力下,周佳怡起先不顾社会公德和自我良心,决意与《闪报》斗个你死我活。经过辉哥的牵线,媒体与阿伯进行了采访直播,《囧报》的流量瞬间突发,却突然又被《闪报》拦截,《闪报》记者毫无仁义道德得说出质疑是阿伯女儿自己勾引凶手,而凶手其实并未杀人的话语,触发了阿伯的底线,阿伯情绪失控,但是《闪报》这一招的确是市场需求,一下子,《闪报》的流量立马冲向了第一。经过良心谴责的辉哥,决心自己去解救人质。
与此同时,再次被刺激到底线的阿伯引爆了其中一枚炸弹导致一名人质死亡。突如其来的爆炸,让全港正在关注这一事件的市民都愕然,一个生命的离开,究竟是不是与这些媒体记者有关,究竟有是不是与这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群众有关。“一罪两审”的法律修订,又究竟是不是更符合当下判案的司法制度。
周佳怡此时拿起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便是1993年轰动世界的《饥饿的苏丹》,这张被誉为新闻媒体行业的标杆,在无数荣誉的背后,是这张照片究竟对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
自《饥饿的苏丹》刊登之后,全球才开始意识到对于苏丹援助的手法需要被改变,社会才开始注意到原来世界上的贫穷与饥饿是到何种地步。作为具有社会责任的媒体行业,不仅需要追求数据上的漂亮,更需要要有一份坚定不移的公德心,流量是为了满足市场,《囧报》与《闪报》争的不是市场,而是这市场需求背后的人。
身为媒体,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这才是这份工作真正需要的,去救人,而不是杀人,这更是身为公民需要做的。于是,《囧报》联系上了所有可能与多年前判决这场奸杀案的与会人员,试图还公允一个公道,同时,利用媒体的力量,在互联网上大量传播有关这次案件的真实情况,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位阿伯,关注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全港公民不断地被这番浪潮自发得卷入进来,有人上街抗议游行,建议重新修订法案,有人在Facebook上创作漫画,自发给其他市民科普香港司法。最终,政府不堪舆论的压力,同意重新审视并尽快修订法案,阿伯吴孟达也被扣押回警局。
坐在警车里的达叔,满脸憔悴,当他望向车窗外的示威人群,远处是个熟悉的面孔:辉哥,他带领着大批民众向警车内的阿伯鼓掌。阿伯虽然劫持了人质,并且害死了一名无辜人员,但这并不是他的初衷,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争取权利。在他心里,始终有一团火,叫正义;他心里,更有一个执念,叫信任。
吴孟达饰演的阿伯举手投足间都是戏,他的这个角色饱含了三种身份:一是爱女心切的父亲,二是被社会遗忘的死老头,三是渴望正义的香港公民。这三种身份皆被吴孟达以精湛的演技包揽下来,完全将之前遗留的喜剧形象一扫而尽。尤其是在直播劫持的时候,吴孟达绝望、恨之入骨却又爱莫能助的表演,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当吴孟达对着对讲机颤抖式的狂吼时,情绪由悲突然转怒,声音也从咬字清晰迅速转为模糊,你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个父亲的绝望,相比之下,除了王宗尧痞子形象的本色出演之外,其他的几个年轻演员几乎都是渣。这是一张老者的脸,这是一张有血有肉的香港公民的脸。
虽然在这部主旋律里,我们不会看到港版的《恐怖直播》,不会看到炸断的青马大桥,虽然在要求见特首这个事上,企图用极端手段唤醒观众思考,《导火新闻线》里包裹着「法制」这个主旋律,还是会给人一点希望的。
自从有了微信、微博之后,我们已经潜移默化得成为“自媒体”,经常在朋友圈或是各种群内等公开场合分享、转发一些还未下定论的信息,不分青红皂白的转发,不负责任的发表言论,缺乏独立思考,以讹传讹,哗众取宠,却忘了停下一秒钟去思考这个东西是否真的有价值。
也许我们会觉得只是动一动手指并不会构成任何实质损失,但是“蝴蝶效应”越积越大,很有可能,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杀死”了一个人,而我们很可能都未曾相识。许多观众,在看完这部《导火新闻线》之后都不约而同得表示,心中的一团火被点燃了。在当下这个聒噪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学会怎样去思考,一个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人格,比什么都要来得弥足珍贵。
最后,献上周佳怡书在片末的一段话,希望能令你有所感悟:
“求知若渴,虚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是乔布斯的名言,但其实它出自杂志《Whole Earth Catalog》出版人 Kevin Kelly 在停刊号封底的一句话,
根据他自己的阐述: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记者确实是“饥饿的一群”,但我们不能像饥饿的老鹰般,不顾一切去啃食一个快要饿死的小女孩。我们必须有谦卑的自觉,求知的渴慕去处理新闻这样才是一个记者,一个传媒应有的态度。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