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是我个人认为有史以来最完整最好的定格动画电影,因为原版金刚的预算是当时两个A级电影(A-pictures)预算的总和,它完成时成本接近50万美元,换成今天的价值大约 1000万美元,这在当时算巨片。在当时,其他的定格动画电影也都非常有趣,但都有点廉价和低俗,但金刚从来不是这种。
最近国外最火的电影莫过于《金刚:骷髅岛》了,不管是票房,还是口碑,都不错。今天主演抖森还来了北京,开了发布会。
这是这只电影界最受喜爱的超级大猩猩,第八次回归大银幕了。这次的金刚将是大战蜥蜴,还有这次个头更大了。早在2015年,华纳正式宣布了哥斯拉将与金刚大战,预计将从今年上映的《金刚:骷髅岛》与2018年上映的《哥斯拉2》这两个电影中,建构一个“怪物联盟”的世界观,而《哥斯拉大战金刚》则预计于2020年登场!《好莱坞快报》就金刚的起源问题采访了雷·莫顿(Ray Morton),着名的金刚专家,作家和电影史学家。原来,金刚的故事是始自1933年同名火爆大片开始的一段传奇。
金刚是由一个名叫梅里安·库珀(Merian C. Cooper)的人创造的,他也是一名战争英雄,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波兰-俄罗斯战争中被击中数次,后来逃离了战俘营。他有着精彩的人生历程。他在战后归来,做了一段时间记者。
最终他成为了一名探险家。他加入了一个探险队,去往世界各地各种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于是他和他的搭档厄尼斯特·舒德萨克(Ernest Schoedsack)开始拍摄这些旅行的纪录片。这就和我们的金刚电影有点关系了。随后当商业航空开始起步时,他加入了航空公司。
在库珀的一次探险中,他和他的搭档创作了他们称为“自然戏剧”(natural dramas)的影片。这些片子看着很像纪录片。库珀和伙伴会去异域拍摄当地的真人和真动物,随后在其中创作了一个虚构的情节。他们将影片编辑成基于实拍镜头的“虚构电影”。这些片子非常受欢迎,他们由此赚了很多钱。
梅里安·库珀和1933年版金刚
在他们的一次探险中,库珀看到了一个狒狒家庭,这激起了他对猩猩的兴趣。随后他想拍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猩猩的戏剧。他的一个朋友,探险家道格拉斯·伯顿(Douglas Burden)是最早去过科莫多的人之一。科莫多是印尼的一座小岛,曾有科莫多龙居住。
库珀突然有了主意。他说他想拍一个故事:关于一只猩猩大战科莫多龙,肯定非常吸引人。这就是他对金刚最初的概念。他决定让金刚是一个大猩猩是因为,他认为大猩猩比狒狒更有个性。
当时,人们对大猩猩并不是很熟悉,感觉大猩猩还是有点像神话中的动物。西方人首次亲眼目睹大猩猩大约是在20世纪初或者19世纪末,所以人们真的不太了解大猩猩。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库珀可以借此机会把大猩猩尽情打造成他想要的样子。
King Kong vs. Godzilla (1962)
他的朋友道格拉斯·伯顿抓获了一只科莫多龙并把它带回了纽约,送到了中央公园动物园或者布朗克斯动物园。龙在动物园里展览了一段时间然后就死了。库珀喜欢这个插曲。
所以他创作的故事是关于远征探访一个有大猩猩和科莫多龙的小岛的故事。(实际上科莫多是没有大猩猩的)故事里大猩猩大战科莫多龙,然后被捕获。大猩猩被带回纽约市,关在动物园里。然后大猩猩逃脱,造成很多破坏,最后被杀死,这是他想做的故事。
他还想让大猩猩在远行途中绑架一个女人,这符合当时流传的关于大猩猩的传说——大猩猩会偷走妇女,并带着她们跑到丛林里,所以他认为这也是个好情节。
The King Kong Show (1966-69)
《因纳吉》(Ingagi,1930)是当时一部火爆的大片。这部片子基本上是色情片,打着纪录片的名号——实际上和纪录片根本不沾边。这部片子是在1930年式的简陋影棚里拍出来的,拍的是一个穿着猩猩服的男人强奸一个女人,人兽是片子的卖点。这部影片非常臭名昭着,但它赚了很多钱,因为它表现了大猩猩与人类女子的性活动。
同时这部片子也充满种族主义。故事设置在非洲,所以剧组雇了很多非裔美国人来演非洲人,但戏路都是低级的种族刻板内容。现在已经看不到这部片子了,关于这部片子的内容我一点都没能找到。
King Kong Escapes (1967)
许多人说,因为库珀受了这部片子启发,而创作了金刚。我不认同,因为库珀在年轻时读到过可怕巨型大猩猩的故事,我认为这些才是金刚的缘起,而博顿在科莫多的探险旅程也对库珀有影响,还有他和舒德萨克的想拍故事,因为库珀很能代表19世纪的环保主义观点。当时的观点是,人类拍摄动物,然后把它们关进博物馆,以此表示对动物关怀。他就是这种观点。
由此库珀去寻找资金——但当时正值大萧条时期,没有人资助他的远行。他最初想真正去非洲,捕获一只大猩猩并把它带到科莫多,然后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拍摄。因为没有人愿意资助,这个想法就暂时搁置了。
时过境迁,库珀在20世纪30年代初成为RKO电影公司老板大卫·塞兹尼克(David O. Selznick)的助理。他工作的一部分是检验电影项目,建议塞兹尼克应该继续投入还是停止,其中一个项目是一部电影叫《创生》(Creation,1931)。
威利斯·奥布莱恩(Willis O’Brien)开创了定格动画电影技术。他曾在20世纪20年代拍过一部名为《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的电影。制片方是第一国家电影公司(FirstNation),随后被华纳兄弟收购。影片讲述一群探险者去南美平原发现了恐龙。他们把恐龙带回伦敦。其中一只恐龙逃跑,给城市造成巨大的破坏。故事是亚瑟·柯南道尔创作的。
这部电影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一大热门。奥布莱恩和该片导演一起被请去拍摄《创生》,制片方是RKO电影公司。他们想使用定格动画,拍个像《失落的世界》的翻版。探险者发现恐龙——与恐龙互动——把恐龙带回人类社会,还是这种套路。库珀看了这个项目,并不认为片子在商业上吸引人。但他喜欢奥布莱恩的技术。他开始认识到定格动画可以运用到他的大猩猩电影里,而不必花费大量的金钱在世界各地长途跋涉。这样片子就可以在RKO的场地上完成。他可以在摄影棚里拍,奥布莱恩可以做动画的大猩猩。
King Kong (1976)
King Kong Lives (1986)
库珀最初想在他的影片中做一只12英尺高的大猩猩,因为当时不了解情况的人们认为大猩猩就是12英尺高。他并不是想做巨型猩猩,而是以为大猩猩真的那么大。后来他看到了奥布莱恩为《创生》作的恐龙模型。
他想:“大猩猩和恐龙战斗不是很酷吗?比科莫多龙好。”这就是金刚如何成了这幅巨型模样。在此之前的没有任何记录表明库珀想作一个巨型猩猩。他不能抗拒巨型猩猩与恐龙战斗的想法。由此,金刚变得巨大。
库珀在内心深处是一个电影人,他喜欢搞花哨、噱头,但决不会空搞噱头。他是推动彩色电影的第一批人之一,他喜欢宽银幕电影,他衷心喜爱电影与众不同的表现力——电影不同于戏剧,也不同于文字。
《金刚》是我个人认为有史以来最完整最好的定格动画电影,因为原版金刚的预算是当时两个A级电影(A-pictures)预算的总和,它完成时成本接近50万美元,换成今天的价值大约1000万美元,这在当时算巨片。在当时,其他的定格动画电影也都非常有趣,但都有点廉价和低俗,但金刚从来不是这种。
实际拍摄是在RKO的百代(Pathé)场棚拍摄,现在那里成了卡尔弗市的卡尔弗电影公司(Culver City Studios)。金刚的背景墙被重新装扮成亚特兰大的城镇,并放在《乱世佳人》里拍摄城市战火纷飞一幕。所以,你在《乱世佳人》里看到亚特兰大在战火中坍塌,其实是金刚的背景墙在坍塌。
这幅背景墙还是1927年塞西尔·戴米儿(Cecil B. DeMille)在电影《万王之王》(The King of Kings)里过用的。其它所有的缩微道具和为金刚影片所做的东西是在RKO现做的。现在那里成了好莱坞的派拉蒙电影公司。
库珀喜欢单个词的标题。他之前的自然戏剧里有一部叫《草》(Grass),一部叫《昌》(Chang),还有一部叫《朗格》(Rango)。他喜欢电影有一个简短而一针见血的名字。至于他怎么想出金刚的“刚”(Kong)这个名字,最靠谱的猜测是他从刚果(Congo)这个名字改过来的。我听过其他的解释,但我认为这个解释最靠谱。
“金”(King,意为“王者”)这个字其实是大卫·塞兹尼克想出来的。最开始备选的有四到五个不同的标题:起初标题是《刚》(Kong),然后又被命名为《野兽》(Beast),再然后又被更名为《第八大奇迹》(The Eighth Wonder),拍摄时又变成了《刚》。然后,大卫·塞兹尼克认为押头韵的标题更顺口,听起来也气派。所以电影发布之前塞兹尼克又加了“金”这个字,成了《金刚》。
King Kong (2005)
库珀告诉人们结尾帝国大厦那一幕是他在曼哈顿市中心看到一架飞机嗡嗡盘旋在伍尔沃思大厦上方得到的灵感。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影片大获成功后库珀讲了很多所谓的灵感故事。事实是这是剧组决定将猩猩体型放大后想出的一幕。当时库珀想:“嗯,我本来想让他在纽约乱跑,但他现在是巨型,那就得让他做点壮观的事。”最初想法是金刚爬上克莱斯勒大厦,因为那会帝国大厦还没有开放。
原来的结尾也没有飞机。金刚爬上了建筑物的顶部,被闪电击中,就这样被杀死。但随后剧组开始写剧本时帝国大厦开放了。库珀想让一切都更大更好。那么有什么比克莱斯勒大厦更好?帝国大厦!什么比闪电更好?战斗机!
就是这样,所有不同来源的想法被凝聚到了这部疯狂而无厘头的电影里。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