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人x的献身》导演苏有朋受专访 自曝改编压力大曾被原著书迷骂

栏目:影视综艺 关键词:嫌疑人x的献身 编辑:baoling 时间:2017-03-29 10:29:56

最主要的其实真的要面聊,大家都是演员,你看他们的戏剧表现哪里知道他本人什么样子。我觉得那个面聊的过程是一种互相选择的过程,优秀的演员他们自己也有权利选择,他们要去什么样的剧组,跟什么样的导演合作。我其实是觉得非常幸运的遇到他们俩。

2015年交出导演处女作《左耳》之后,导演苏有朋的第二部电影,再次选择执导了小说改编作品,只不过这一次作为东野圭吾代表作的《嫌疑人x的献身》,不论是名气还是受众基础都要远胜之前的《左耳》。

同时在中国版之前,日韩也都已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改编电影版本,珠玉在前,让这部电影被原著书迷格外关注,也让导演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尽管作为青春片的《左耳》口碑并不出色,最终豆瓣评分未达6.0的及格线,但依然拿到了约4.8亿的票房成绩,而且也让苏有朋获得了当年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的提名,对于一位新人导演而言,这样的成绩已然不俗。商业上的成功无疑也给了苏有朋做导演的信心,之前他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的事业重心时称:“自己的转型是非常决绝的,一旦选择了就不会回头”。

《嫌疑人x的献身》电影版是国内首部改编东野圭吾小说的作品,这部东野圭吾的代表作,在国内积累了大量的书迷,仅仅在豆瓣读书上,不同的几个版本都收获了数万条的评论,同时基本上评分都在9.0左右。

这类拥有大量原着拥趸的作品,历来在被改编搬上大银幕时,往往都会被这些粉丝质疑是否能够很好的将小说故事完整的呈现,如国外的《哈利波特》系列,国内的《盗墓笔记》系列在最初被改编成电影时都面临着这些问题。

对于仅仅只有一部导演作品的苏有朋来说,对他的质疑更是排山倒海而来,由他出任导演的消息刚刚公布,网上便有大量的原着书迷开始质疑他是否有能力将这部小说拍好,有网友戏称:“演员我是服气的,但这导演我心慌啊。”

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苏有朋也坦言:“一开始压力很大,之前都被(书迷)骂懵了,所以非做好不可”。从目前电影点映之后的口碑来看,大多评价都还比较正面,但能否够征服大多数死忠书迷,还需要等正式上映之后才好判断。

这一次的上海首映发布会,也一改之前北京的繁复流程,直接成为了苏有朋和王凯、张鲁一三人的吐槽大会。当然少不了是之前的宣传中演员们控诉导演太过严苛,王凯笑称在片场最希望看到导演站起来,因为这表示刚刚拍的那一条他比较满意,应该不用重来了。

对于选择王凯和张鲁一来出演片中的棋逢对手的两位天才,苏有朋则表示:“主要是他俩特别符合小说中的人设,都有帅气外形的,而我希望的高智商眼神,他们也都有。”同时对于使用“流量担当”类型的演员,他认为做电影也要考虑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平衡,也不能一竿子把流量打死。

而对于自己多年的老相识林心如,苏有朋表示:“大家都是越活越坦然吧,越自在,越来越忠于自己。”他还开玩笑的说道:“以后绝对不能参演林心如导演或者制片的戏,她一定会报复我的。”

对话苏有朋:

这是你第二部导演作品,题材从青春到悬疑,为什么会选择题材跨度这么大的一个类型?

苏有朋:一般成熟的导演可能都会,手上正在拍的这个,后面可能有几个蛋在孵化,看哪一个时机先成熟就拍。本来拍《左耳》是一个无心插柳,是一个意外。那完了之后,当然没有人再帮我孵蛋,那大家就帮我想题材。那时候基本对题材的选择还是有一个自己的希望,就是希望它能够有一些比较文艺的内核,或者是一些可以思考的内核,能够有点味道。

这种东西有时候太严肃,观众可能会消化不良。所以同时也希望它有商业的糖衣,可能有好看的剧情,包括严肃的内核。所以并不是说我青春片完了之后我一定要做个悬疑片,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只是我单纯想做一个能够说故事的导演。

之前的《左耳》也是小说改编,为什么第二部作品还会选择改编知名小说?

苏有朋:原则上,我不太喜欢重复,所以每次都是全新的体验。就像过关打怪一样,第一关,好不容易过第一关了,觉得可以了,发现第二关更厉害了。第二关过来是举世知名的作品,很多人要监督这件事情,它的难度就更大了。

原则上,我不太喜欢重复。喜欢新鲜的事情。我2005年的时候就看过小说,觉得这个小说好看,那时候是纯书迷,后来大家就聊到这个题材,刚好有这样一个剧本可以交给我来处理,然后就这样开始了。

《嫌疑人X的献身》的小说对于书迷来说堪称经典,那么你在改编的过程中是尽可能的忠于原着还是会加入更多自己的解读?

苏有朋:这次我们有比较多的思考的空间,我觉得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从书迷变成导演,他要结果一个解构的过程。原来作为书迷看书的时候,我只要享受你的写作的技巧,最后带给我的内心感受和冲击。

可是当我变成导演,我必须要重新理解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案件,是一个什么故事,你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达到最后你希望观众达到的效果,我得去珍惜原着小说的手法。

接下来明白你的手法以后,我要重新找一个我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来说这个故事。还要有别于其他版本,因为原来其它版本可能都有一些比较明显的价值倾向,就是你关于这件事情,创作者他的解读。在这个里面当然我也有表态,可是我表态的比较隐晦。我尽量把那个空间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所以这个电影还是有些不太一样。

原作基于日本文化背景,那么将这个故事搬到中国,很多东西是需要改造的,你是怎么去考虑本土化改编的?

苏有朋:我们不停的有考虑这个问题,反反复复各个方面挑刺,我们这个电影请到了各种专家,主要是前期网上质疑的声音把我骂懵了,就特别希望能把它做好,所以我们尽量每个地方都特别较真。你说那个本土化的部分,我们做了很多,比如自行车,在小说里面特别去弄了一台新的自行车,所以那个车主会去报案,报案就可以证明他失窃的时间,也是他的一个局。

这些东西第一个,在中国如果你买一台特别好的自行车,你一定不会随便停在路边。如果你弄了一台普通车停在路边,丢了就丢了,你也不会报警的。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去解决,就诸如此类吧,都必须要做到让大家觉得亲切和相信。我觉得在电影院,观众相不相信这个故事很重要。

东野圭吾的一封信

在改编的过程中有和作者东野圭吾沟通吗?

苏有朋:其实没有交流的,他是个神人,这个要解释一下,但我们最后收到他那封信还是挺意外的。之前他们的版权和约,那个版权因为比较长,我搞不清楚。我在创作剧本已经到中后期的时候,突然给我一个消息说,东野圭吾必须要看剧本。我到今天才明白他的用意是什么。

他其实没有任何想干预创作的意思。他其实是非常友善的善意的提醒我们,授权的是他的小说,日本版的改编版权在日本富士电视台,韩国版的改编在他们那边。所以你们创作的时候,中国版的小伙伴们,注意哦,不要牵扯到版权纠纷。所以他的用意,以我现在了解,应该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最终会选择王凯和张鲁一来出演,从导演的角度,这两位身上哪些特质是你觉得符合电影中人物的?

苏有朋:他们符合人设,两个人其实很多方面都是,底子都是天才,可是在很多方面刚好是一个对比,才能够加重双雄对绝的氛围。他们其实有不少作品,虽然没有全部都看完,但我大概知道一些。

最主要的其实真的要面聊,大家都是演员,你看他们的戏剧表现哪里知道他本人什么样子。我觉得那个面聊的过程是一种互相选择的过程,优秀的演员他们自己也有权利选择,他们要去什么样的剧组,跟什么样的导演合作。我其实是觉得非常幸运的遇到他们俩。

原作小说的书迷众多,同时之前日版和韩版的电影口碑也相当不错,导演你会感觉的到压力吗?或者说对比之前的版本,你觉得中国版自己的特点在哪?

苏有朋:压力特别爽,它是个修行,要学习化悲愤为力量。所以我要做这个功课,悬疑的类型片到底是怎么回事,没有跟其它的什么做比较。他其实不是真正的悬疑,他也是那种悬疑的外衣下,都是人性纠葛的情感,他其实是一个悬疑言情,这样子讲又要有书迷不高兴了(笑)。原则上真的不是纯粹的破案戏,他不是这样的作品。

所以我们这个电影也不能完全定义成悬疑,如果你真的纯粹只是想看悬疑的话,你来这个电影院可能会失望,因为它不及格。这个题材相当复杂,我们电影里也试图用很多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面向来看这件事情,提供大家不一样角度的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