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民族电影工业能够在好莱坞的冲击之下生存并逐渐繁荣起来,主要依赖于国家对电影产业强有力的政策保护,如控制进口配额,设置国产电影保护月,院线建设中限制外资投资比例,通过排片、打击盗版来保证重点国产影片的票房等⑥。听起来虽然不舒服,但颇有一些道理。
写入产业发展史的一部影片
根据当年我国中央政府网站披露的消息和相关媒体的报道,2012年中美签署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有效期结束,已将近两个月。近期,尽管围绕中美电影合作未来的报道纷纷见诸报端,但关于谈判进展的实质性报道和官方新闻通稿则难寻踪影。
好莱坞电影的市场影响力及其对国内产业的冲击,令所有中国电影人和关注这一产业的国人充满好奇和猜测。今天,本文从回顾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史开始,与各位读者共同探讨在神州大地上中美电影合作的未来。
国内市场在23年的博弈中不断趋于开放
国家间的电影合作,兼具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是任何国家电影产业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23年前,为了丰富国内银幕、激活电影市场,我国正式采取分账片的形式引进好莱坞电影,拉开了中美电影业合作的大幕。
自此,在我国电影票房的巨大潜力诱惑下,美方从未终止诉争,而出于发展国内市场、推进产业发展、履行国际义务等考虑,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对好莱坞影片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1994年分账片出现之前、1994年《亡命天涯》上映至2012年中美电影协议签署之前以及2012年协议签署至今。
第一阶段:市场倒逼,进口分账片应运而生
在1994年之前,虽然国内电影银幕上也能够看到国外影片,但均为不超过2万美元买断发行的。难以引进高质量影片,更没有分账片、好莱坞大片的概念。在这一时期的最后三年,由于电视娱乐产品的兴起和国产电影市场号召力持续低迷,国内电影市场观影人数和总票房大幅下降。
根据有关统计从1990年到1993年,我国电影票房和人次两项重要指标急剧下降,年度总票房分别是:22.2亿元,23.6亿元,19.9亿元,13亿元;年度观众人次分别是:162亿,144亿,105亿,42亿。在制片方面,影片年产量维持在126-154部之间①。国人观影热情明显减退,中国电影产业(当时还没有这个概念)面临严峻挑战。
市场窘境的倒逼,促使国家电影主管机关启动了方向正确的市场化改革措施。原广电部于1993年1月颁布实施了《关于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3号文件”)。但是,这些改革措施并未解决进口新片发行大幅亏损的问题,因此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吴孟辰提出进口分账大片的改革思路。
在“3号文件”出台一年后,电影局批复了这份进口分账片改革报告,并发文要求中影公司每年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进口分账大片“的概念现身电影舞台。当时的具体分账比例是:外方片商和中影公司共拿总票房的46%,省市级电影公司拿到8-10%,剩下的44-46%为影院所有②。
第二阶段:进口大片受到市场追捧,与产业改革相伴
主管机关的批复为进口分账片提供了合法依据和存在基础,当年11月好莱坞影片《亡命天涯》成为我国大陆引进的第一部分账片,登陆国内影院。尽管在引进此片之际,我国电影界出现了较为激烈的争论:一派坚持抵制好莱坞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保护民族电影,另一派则希望师夷之技以制夷,在开放中以鲶鱼效应激活中国影业的竞争力。
但是,观众显然没有那么多顾虑,对这款新颖的银幕产品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并联手创造出当年2500万的票房奇迹,好莱坞进口大片一战成名,风声鹊起。
在紧随其后的1995年,《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狮子王》《生死时速》等接连上映,观看好莱坞大片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休闲方式。《真实的谎言》在当年创造了1.2亿票房纪录,1998年《泰坦尼克号》3.6亿票房纪录更保持了数年。
此外,包括好莱坞大片在内的进口分账片数量,从最初的每年10部,发展到2000的15部,再到2002年至2012年的20部,虽然在具体数量上稳中有升,但考虑到公映影片整体增加,进口分账片(好莱坞大片)的市场份额并未明显提升。当然,作为电影引进的另一个渠道——买断发行,截至目前可以提供30部左右的名额。
从时间上看,进口分账片的发展和我国电影产业的改革是重合的,开放、改革在产业内形成了较为良性的互动,形成发展合力。在这一阶段,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国内电影产业在市场化改革政策的推动和配额制保护政策的帮助下,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尽管好莱坞大片频频占据年度票房Top10榜单,但自2004年以来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稳定保持在50%以上。
第三阶段:借势巩固份额,力求突破限制
原有状况在2012年发生,因为中美双方在当年2月就电影相关问题谅解备忘录达成了协议。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我国政府同意将在每年20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之外增加14部分账电影的名额,但必须是3D电影或者是IMAX电影,而其票房分账比例也将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③。以往提高好莱坞分账片配额的动机不同,这次变化源于执行国际组织裁决的需要。
早在2007年,美国政府便向WTO提出两项贸易诉讼,其一是指责我国限制美国电影、音乐和图书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经过两年多的审理,WTO上诉机构认定中国对进口电影、音乐和图书的限制违规,并于2010年1月做出最终裁定,要求中国解除针对进口出版物外资经销商的歧视措施。尽管如此,保护本国电影的产业政策从未变化。
2015年,作为2012年中美电影协议的补充,中国电影集团与美国电影协会在《中美电影协议》框架下签订了商业合同—《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
据外媒报道,在协议中我方做出了两项关键让步:一是允许国外第三方公司对中国飞速增长的票房进行审计;二是增加引进中国批片的数量(批片指国内片商以固定的价格买断影片放映权不与外商分成,不受配额影响但数量有限的引进模式)。至此,无论是传统批片,还是改革产物—分账片,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的大门,随相关协议的签署和执行被缓慢推开。
进一步开放是大概率事件,实现共赢才是关键
开放是历史趋势
《好莱坞时报》在同一篇报道中提到,根据2012年中美电影协议的约定,双方将在5年后对此项协议做出评审,如有必要,美国有权根据WTO条款寻求解决之道。时下,尽管将于今年重启的新一轮中美电影谈判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但从这一问题的历史轨迹和相关报道来看,对好莱坞电影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增加进口影片配额,甚至提高国外制片商分成比例等,既是双方本轮谈判的焦点,也存在较高的实现可能。
在过往的短短五年间,国内电影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增长,银幕数量跃居世界第一,年度总票房由170亿上升到457亿,上映的国产影片由231部增加到381部。在2016年,以分账片和批片形式在国内市场进口影片的重要指标,和市场的整体增速相比,并未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面对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和潜力巨大的国内泛娱乐市场,美方进一步进入中国市场的愿望将丝毫不减当年。
其实在早前的报道中,业界有关人士便表达了对2017年中美电影合作走向的预测或观点。2014年4月,在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新焦点”单元全球记者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红实发表讲话时曾称,中国的进口份额或将于2017-2018年进一步放开,中国电影人应该做好思想准备。
而在更早的报道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相关负责人和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以及多位业界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有所提及,2017-2018年中国的进口片份额极有可能进一步放开,甚至全面放开也并非没有可能——当然中国政府和电影人将全力避免这种状况发生,届时整个中国电影行业“暴雨将至”④。
上述业界人士的表态或预测,在去年已得到了一些印证。据统计,2016年国内引进的分账片数量达到了39部,超过了以往每年分账片只能引进34部的数量规定。据悉,34部配额的限制并未发生变化,超出的部分是因为影片按照名额之外的“文化交流项目”上映,不在分账片配额之内。同时,往年基本保持在30部左右的“批片”,也悄然增长到了创纪录的51部。
去年,不仅进口影片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的90部(包括非好莱坞影片),而且在国内收获了190亿的票房成绩⑤,增长态势明显。此外,在可观票房收益的反衬下,进口片制片商25%的分成比例,既大幅低于国产电影制片商40%至43%的分成比例,而且形成了超过20亿人民币的收益差距,想必好莱坞对此也很难释怀。
总统换届会不会令中美电影谈判出现新变数
坦然面对,谋取共赢
谈到国内电影市场开放问题,近期有媒体坚定地指出,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中国电影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自2004 年开始,中国电影在国内电影票房上首次战胜好莱坞电影,并一直保持相对优势。
但要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电影在规模、技术和品质上,相比国产电影依然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与美国相比,中国电影在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上仍处于落后状态。
当前中国民族电影工业能够在好莱坞的冲击之下生存并逐渐繁荣起来,主要依赖于国家对电影产业强有力的政策保护,如控制进口配额,设置国产电影保护月,院线建设中限制外资投资比例,通过排片、打击盗版来保证重点国产影片的票房等⑥。听起来虽然不舒服,但颇有一些道理。
好莱坞大片的涌入,在瓜分票房收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国内电影业的直接冲击(主要集中在对内容生产商的打压),而且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得以在国人中传播、渗透。
这令好莱坞影片在从国内市场获利的同时,也构成了对我国政治文化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进口片,产业各主体共同谋划,分层次、多角度的加以应对,实现多方共赢才是破解之道。
引爆国内市场的美国大片
简而言之,其一,提高影片质量仍是重中之重。和发行、放映领域能够借助好莱坞大片刺激市场、推动自身发展不同,产业链中受冲击最为集中的当属制作领域。因此,尊重艺术、尊重市场、尊重观众,以内容为王,推出更多的好作品,便增加了一层对抗进口片冲击的意义。
其二,适度保护、重在促进,推动转型升级是根本解决之道。《电影产业促进法》将我国电影事业管理提升到新的高度,也为保护、促进、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中,第29条对国产影片最低放映时长的规定、第4章诸条款规定的支持和保障措施等,处处体现了保护和促进的精神。随着该法的全面贯彻,将有助于加速产业升级。
其三,取长补短,建立,实现对外传播。通过在国内与好莱坞肉搏、在海外与好莱坞合作中,中国电影业更应招贤纳士,更新理念,强化自身竞争力,探索植根于东方文明的电影文化之路。着眼于价值引导,重建文化自信,维护主导权,最终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输出,是电影业不可推卸的终极使命之一。
结语:
料想,新一轮中美电影谈判开花结果还需要一段时间。在去年下半年,面对国产片口碑扑街、国内票房增长放缓的局面,国家主管机关为电影业发展指明了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在新协议落地前的宝贵时间里,以“长春共识”为基础,唯有静下心来创作,切实完成面向市场、面向观众的转变,才能从“狼来了”的不安中孕育“与狼共舞”的精彩。相信中国电影人能够办得到。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