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分享《朗读者》幕后制作故事 曾被近百岁老人生误认“骗子”

栏目:影视综艺 关键词:朗读者 董卿 编辑:baoling 时间:2017-04-10 10:59:23

大家也觉得很过意不去,但他没有丝毫的怨言,兴致勃勃,而且结束了之后还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他说,我告诉你董卿,我过去我在欧洲读过,我在美国读过,我在印度读过,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朗读。我们一定要让中国的观众也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顿饭,是耳朵饭。”

2017年4月7日,央视《朗读者》制作人、着名主持人董卿在广电总局电话会议上,分享了制作《朗读者》的经验和心得。

董卿说:“《朗读者》节目从今年2月开始播出,到现在已经播了七期。很多媒体也来采访我,很多记者就会问一个问题说,董卿老师,你怎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个节目呢?我说我先和你分享我对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院长的一段采访。

当时他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的五大博物馆之一,还有另外四座博物馆,分别是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也就是冬宫。

你看这五个博物馆所在的五个国家,正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强大的博物馆,还当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当时他说完这句话之后,全场都笑了,掌声一片。

当然他最后一句话是有些玩笑的意思,但是你细细去体会,他真的有道理。因为一个国家的自信最终是他文化的自信,文化是更加持久、更加基本、更深层的力量。作为国家媒体,我想弘扬和传播优秀文化,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朗读者》不是意外走红

董卿接着说:“特别作为我个人来说,我做电视节目主持已经22年多了,我在央视也工作了15年,我深知这个平台意味着什么。就像今年春晚结束了之后,很莫名其妙我那口红的颜色火了,上了热搜,当时很多人问我,到底是什么牌子,我就蒙了,我说什么情况。后来我才看到,网上的这种热议,让人哭笑不得。

但是反过来也证明什么,证明这个平台的不可估量。我们占据这个平台的电视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去把这种让你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的对外在的注意力,更多的能够转向更理所应当对内在的关注,而他们对表层的注意,更多地转向对本质的认知。”

“几乎所有来和我探讨的同行,在和我分析说《朗读者》火爆原因的时候,大家都会提到一个词“时机”,你们这节目真是抓住了一个特别好的时机,你看现在无论大屏小屏,长期被一些同质化的节目霸屏,你们这个节目很清新,却又以文化人这种面貌让大家耳目一新。

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我同意,而且所谓意外走红,恰恰也说明了这类节目长期的匮乏,也说明了其实受众对这种节目内心的一种需求,我相信其实很多的我的同行们和我一样,在一年前、两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想做些什么去改变一点现状,或者说已经看到了这个时机。”

赞助原因,录制一波三折

董卿在发言中,讲述了背后的艰难。“所以我们也看到,麦家很纠结的讲述完他们家里面他和他的父亲,他和他的儿子这两代父子之间挣扎的故事之后,再来读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许渊冲老先生,他讲一个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儿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来读林徽因,我们看到了这企鹅人夫妇,我叫他企鹅人夫妇,是因为他得了那种罕见的疾病。

不是疾病、不是贫困,依然乐观、依然相爱、依然行走在路上,这样一对年轻人,讲完了他们故事之后,再来读同样一直在路上的三毛,我觉得这个时候文字的魅力就产生了一个迭加的效应,充满了感染力。”

“谁来读,其实最初我们也考虑到明星阵容,全明星阵容,因为我们觉得这一定是一个收视的保障,但后来慢慢的随着探讨的深入之后,我们发现这是有偏差的一种认知。因为最终会打动人心一定不是光环,而是情怀。比如说许渊冲先生,96岁,翻译家,翻的是什么,唐诗宋词莎士比亚,他一切标签看上去都是高大上的,都是距离我们很远。

当时我们也在说,把这样一个人物放进来,会不会有些冒险。我说这样吧,导演团队先去和老先生接触,先去做前采,做了两次采访,最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特别单纯的,特别朴素的,特别丰富而有趣的人。《朗读者》首先就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后来立刻决定像这样的人,我们就把他放在第一期。我们要让观众知道,我们这个节目做的是什么,把他放在第一期作为我们的VIP隆重推出。

但是有趣的是,正因为这老先生至情至性,也让我们导演没少吃苦头。因为我刚才也说了,前期准备也遇到很多困难,我们的经费出现问题,我们的广告赞助也出现问题,所以我们最早第一次约许老先生的录制时间是在2016年的夏天。后来推迟了,我们录不成了节目。

第二次录他的时间是2016年的冬天,又没录成,第三次2017年1月我们终于真的要开始录制了。再去请他,老爷子不搭理我们了,他觉得我们是骗子,觉得我们这些人没有信用,就完全把我们拒之门外。当时眼看着离这个录制就越来越近了,整个团队就真的急了,不知所措。

后来我说那怎么办,当时的确是我们晃了人家的时间,我们赶紧去道歉,导演团队只能今天抱着果篮站在人家门口,明天抱着鲜花站在人家门口。终于一片诚意,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许老爷子的译着就直接冲进了当当网的热搜。他告诉我们说,他家那门电话成了24小时热线。为什么是24小时,因为他有很多学生,亲朋好友同事是在国外的,这个时差的他几乎就是整日不得安宁。当然很多的电视媒体很多电视台也是蜂拥而至要采访他,老人家特别可爱说,我在《朗读者》里面表现完美,不会再接受任何采访。”

董卿和团队累成了狗

《朗读者》才播7期,在全国一下子大火了。董卿分享了他们做《朗读者》期间,和团队成员累成了狗的背后故事。

董卿讲述说: “后来我们觉得怎么读,谁来读,还有就是谁来读我觉得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来到《朗读者》的节目,我们都力求把它还原成一个最平实的《朗读者》的面貌,不平凡的人说平凡的事,平凡的人讲不平凡的心,不去强调说我会读,更多的是展现我要读,我想读。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舞台上,我们读老舍、读巴金、读冰心、路遥、季羡林、莎士比亚、海明威、索罗、裴多菲,很多这些曾经被大家认为很经典的,离我们很远的东西。可是在这个舞台上,观众没有感觉任何距离感,没有违和感。相反文字当中所蕴藏的精神世界,和当下受众的精神世界遥相呼应。

我们也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善良、正直、勇敢、进取、奉献、尊重,这些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和千百年前流传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给予我们力量,也带给我们震撼。”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做这个节目的收获,是我时常觉得痛并快乐,虽然说得不好听点,累成狗,今天早上也是三四点,但是内心觉得很满足。很多人也问我说,你有没有预料到这个节目播出之后会这么火,如果说真的有什么是出乎我的预料的话,可能新媒体的热度和年轻人的这种认可和喜爱,是出乎我的意料。

我们节目播出了七期,到目前为止,我有几个数据,我们阅读突破十万+的那些公众号文章大家都知道,突破十万家的那些公众号文章已经是132篇了,其实我们才播出了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喜马拉雅的客户端的收听量是1.79亿次,相关视频全网播放是4.97亿次,这真的是很相当惊人的数字。

他们说年轻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朗读者》,我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朗读者》,现在的90后、00后,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富裕的、更加开放的、更加文明的一个社会。他们应该能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受到更好的教育。我说在这两条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没有他们的审美和他们的判断力,只是可能我们很自以为是低估了他们,我们一味的以为他们只是热爱某一类的节目。”

“我记得李宗盛有一次聊天的时候,他很愤怒,他当时就抨击这种流行乐团的创作,只限于口水。他说如果你只给听众,如果你只给听众吃猪食,那时间久了他们就成猪了。就像许渊冲先生,96岁老先生,那很多可能热爱他的年轻的观众只有26岁,有差距吗?

当然。这当中隔着70年呢,一定是有年龄的差距,那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媒体人要做的可能就是在年龄的差距之外,找到认知的统一,这是我们要做的。”

“最近有一次录制作家毕飞宇,录到凌晨两点多,当时是因为灯光,我觉得太过花哨了。他是读自己获茅盾文学奖《推拿》当中的一个片断,要献给谁呢,献给恰巧在他写问《推拿》之后双目失明的父亲。怎么这个世界上会有这样的事情,他写《推拿》写的是盲人的故事,他这部书写完两天之后,他的父亲眼睛完全看不见了。

他父亲以前也是个读书人,喜欢看他写的书,但是《推拿》这部小说,他已经没有办法再阅读了,他在我们的现场把这段朗读献给他的父亲。所以我说要调整灯光,要和他的内心和他的情感和他的朗读更匹配,所以我们调了很长时间,到凌晨两点多。

大家也觉得很过意不去,但他没有丝毫的怨言,兴致勃勃,而且结束了之后还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他说,我告诉你董卿,我过去我在欧洲读过,我在美国读过,我在印度读过,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朗读。我们一定要让中国的观众也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顿饭,是耳朵饭。”

“当时我特别感动,他的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我很喜爱的巴金先生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如果说所有我们媒体人的工作能够让更多人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那我想我们所有的坚持努力和付出,都是有意义的,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