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在这里自然没有承担那么多影像涵义,不过这番关于意识延展的论述倒可以联系起观看林奇电影时的心理感受,那些狰狞面孔所指涉的除了客观世界中的奇人异物,真正让人颤栗的或许是其跟意识深处所暗藏的懦弱、疑惧的呼应。
《双峰》的回归之期眼看只有两周了,近日又有大卫·林奇的重磅:老爷子“金盆洗手”,再也不拍电影了!
接受澳大利亚的老牌报纸采访时,大卫·林奇坦承面对如今“叫好不叫座”的电影市场,自己颇有些有心无力之感。今年适逢林奇的首部长片《橡皮头》(1977)四十周年纪念,而此时的“退役”决定无异于平地一声雷,影迷震惊之余,恐怕不免生出几分遗憾和缅怀。
不过话说回来,导演们的隐退之意从来都只能听一半啊。
君不见迈克尔·贝半推半就、欲拒还迎地拍出了变形金刚12345…(“真的是最后一次了!”),而这边年逾古稀的宫崎骏爷爷也抓起画笔,还玩起了CG技术(虽然好像2019年上映都赶不上趟…),所以大卫·林奇这次萌生的退意能坚定多久,咱们还是拭目以待。
把目光收回来,聊聊已经确定在两周后上线的《双峰》。
《双峰》海报
这几天,《双峰》的播放平台Showtime接连放出几款先导预告,一下就将美剧迷拉回了20几年前的双峰镇。
这么久过去,双峰镇依然烟雾缭绕,山林、警局、餐馆都如梦魇般安坐原地,等待着访客再次光临。
老面孔当然也不能少,大卫·林奇和搭档编剧马克·弗罗斯特自不必说,凯尔·麦克拉克伦、梅晨·阿米克、雪琳·芬、大卫·杜楚尼等元老卡司也纷纷回归;和大卫·林奇合作甚欢的娜奥米·沃茨、劳拉·邓恩也加盟这次阔别27年的续集电影。
是的,说起来是18集的连续剧,但大卫·林奇也坦承他其实是把《双峰》(2017)当作一部18小时的电影来拍摄的(追究起来,林奇实际意义的最后一部电影还得是2006年的《内陆帝国》)。
说是续集,剧情自然是承接《双峰》一、二季,鉴于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相应的背景设定肯定会做出一些变动。
实际上在《双峰》作为连续剧推出更早一年,大卫·林奇就拍了一部《Twin Peaks: Pilot》,讲述了一位FBI探员来到双峰镇调查女中学生被谋杀的案件。
《Twin Peaks: Pilot》
整部片子穿插着各种离奇线索和诡异事件,而最终也没有给出一个明晰的结果,一部分观众大呼过瘾、如坠云雾的时候,也有一部分观众感到智商受到了欺侮,要求大卫·林奇补完整个故事。
电视台也就顺水推舟,将连续剧的计划提上日程,但林奇却不干了,退居后线当监制,把导演的挑子撂给其他人。不过,有大卫·林奇坐镇,又有第一集打下的底子,接连推出的《双峰》第一、二季拿下了金球奖、艾美奖等诸多荣誉,也顺理成章地跻身神剧之列。
细究下来,虽说两季《双峰》30集下来,林奇担纲导演的部分有限(像是莱斯利·林卡·格拉特就参与了两季的合作、黛安·基顿在第二季也有执导筒的经历、其他分集导演更是一双手数不过来了),但有编剧工作的加持,整个剧集看作是大卫·林奇的作品也不为过。
《双峰》第一季海报
那么,以“大卫·林奇的作品”来衡量,《双峰》无疑是为这一序列增砖添瓦、甚至立下丰碑的优良作品。
首先,剧情里的“超自然”、“不合理”显然是林奇电影里标签式的设置。
形态扭曲的怪物、灵魂附体、怪异传说等等让人摸不着头的谜题游离于主线之外,不仅出乎人意料,还营造出一种梦魇般的鬼魅氛围。这种氛围笼罩下的观感,绝对不是一般恐怖片冲撞出的刺激、鲜血,而是直击意识的惶惧,以致有如临灵泊之感。
《双峰》第二季
当然不免要指出的是,这种在主线外游离、忽进忽出的情节走向,让《双峰》一直背负着拖沓、故弄玄虚的争议,不过这里不再进行过多论述,后面会进一步提到林奇的创作意图以阐释这一议题。
在1997年的《妖夜慌踪》中,林奇就延续了这种风格,在这场支离破碎的噩梦中,观众或许一直都在现实和梦境之间徘徊辗转,失控感好似随时随刻都会引发自己内心深重的焦虑与恐慌。
《妖夜慌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理想国”系列出过一本《钓大鱼: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林奇谈到“意识”的时候说:
“假使你的意识只有高尔夫球那么大,那么你看书的时候,理解力也只会有高尔夫球那么大;你望向窗外时,知觉也只有高尔夫球那么大;你早晨醒来时,清醒的程度也只有高尔夫球那么大;你度日的时候,内在的幸福也只有高尔夫球那么大。”
“高尔夫球”在这里自然没有承担那么多影像涵义,不过这番关于意识延展的论述倒可以联系起观看林奇电影时的心理感受,那些狰狞面孔所指涉的除了客观世界中的奇人异物,真正让人颤栗的或许是其跟意识深处所暗藏的懦弱、疑惧的呼应。
再者,《双峰》飘忽不定的气质也是很多林奇电影中一以贯之的。其实前文已经对此略有涉及,这里单挑出来一是《双峰》两季剧集和随后推出的独立电影《双峰镇:与火同行》(1992)之间相互补完和龃龉,再就是圆回前面提到的议题。
《双峰镇:与火同行》
这里,笔者特地把大卫·林奇伊始创作的《双峰》剧集和后续电影(实际上电影是剧集的前传)做一个区隔,依据既不是缓慢冗长的节奏上的改变、也不是疑点悬念的设置上的变调(这些方面的浮动的确可以忽略不计),这一区隔倒也简单,大卫·林奇在第一集中将“谁杀死了Laura Palmer(那位引来FBI探员的女中学生)?”的主线故事悬在半空中,直至结局也没给出任何解答,后续剧集也穿插了七零八落的支线故事,直到《双峰镇:与火同行》,镜头还原了Laura被害的全过程,还重塑了前作的一些故事设定。
这一举措,从剧情来看,可以视作大卫·林奇对于双峰镇故事的补完,但从观众角度来看、从发行方的角度来看,这是作者性对于商业运作的一种妥协。
在1990年的一次采访中,大卫·林奇谈到:“一旦获得某个问题的解答,人们的情绪往往会产生极大的松弛,你追寻这个答案越久,这种心理作用越明显,人性使然。所以,获得解答带来的只是瞬时性的刺激,而消沉常常尾随而至。我也不知道故事将往何处流动,至于Laura的罹难,说起来就复杂了……”
不难看出,林奇创作《双峰》时,有意将剧情做的繁复神秘,这种刻意可以说导演建立自己电影风格的尝试,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方面的应和获得另一番理解。
还是《钓大鱼: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这本书,“生命充满了抽象,我们唯一能加以理解的方法,就是通过直觉。”
这里的“直觉”和之前提及的“意识”无疑都反应了大卫·林奇本人的超验主义倾向,那么在观影过程中,比紧追线索、探求结果更为重要的,自然就是体验和感受。
我想要的圣诞礼物只是我的两颗门牙(大卫·林奇画作)
《蓝丝绒》里回到小镇的Jeffrey历经着离奇诡谲的事情,尔后说道:“I'm seeing something that was always hidden. I'm involved in a mystery. I'm in the middle of a mystery. And it's all secret.”对于Jeffrey来说,他找不到这些鬼使神差发生的事情的解答,他所面临的周遭世界充满了谜团和秘密,而他只能作为一个闯入者,偷窥的同时被这样的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
那么对于观众来说,杂乱或是神秘,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重视情节、读取故事的观众可能就觉得这样的作品味同嚼蜡,而有意探索形而上学的人士又或许会将其奉为圭臬,以大卫·林奇的创作意图而论,后者显然更贴近导演原意。
《双峰》第二季最后一集尾声,疑似Laura的灵魂对探员Cooper说:“I’ll see you again in 25 years.”
25年已过,双峰镇又在向你招手了。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