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级片这个词的准确起源其实无法考证,一般认为和美国三十年代因大萧条的原因电影行业不景气而发明的双片连映制度有关。往前可溯及至二十年代,好莱坞财力较弱的公司,为了区别于派拉蒙、米高梅这几个巨头,主打生产成本较低的影片,并采取不同的发行策略,B级片的理念已经大致成型了。
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双片连映成为美国电影放映市场的统一做法。简单说,就是电影院先放一部高成本的A级制作,再放一部低成本的B级制作。B级片的片长较短,制作较为粗糙,也没有一线大明星。对于A级片和B级片,片厂和电影院分成的方式也不同,B级片通常是一个较低价格买断,这样利润较为固定,基本稳赚不赔,所以片厂也很乐意大量制作B级片。
从三十年代直到五十年代的大片厂时期,B级片就是好莱坞内部将影片成本差异化的产物。
五十年代后,片厂制度解体,双片连映制度取消,同时电视崛起,好莱坞大片厂开始集中精力生产超高成本的豪华巨片,低成本B级片渐渐从大片厂内部消失了。但它的市场仍在,只不过生产者变成电视台或者在好莱坞地位更边缘的独立制片商,例如AIP和Roger Corman。
从这时起,B级片的概念基本独立,不用再将其视为A级片的附属物存在。六七十年代美国流行的汽车影院、午夜影院都对B级片的繁荣起了很大作用。
纪录片《科曼的世界》(Corman’s World: Exploits Of A Hollywood Rebel)
六十年代末,审查制度废除,分级制度实施,电影尺度变大了。一部分B级片走了比较色情、暴力的路线。另外,此时出现了另外一个概念——剥削电影(exploitation film,这并非好的译法,目前暂无其他佳译)。剥削电影通常也是低成本和低品质的影片,但它更强调对某种主题的过度利用,以此招徕特定口味的观众。严格来说,剥削电影也有它的历史,可推及更早的时期,总之在六七十年代,它兴盛了,并且和B级片合流。在当时,B级片基本就是剥削电影。这个时期的B级片的确带有一些共同的风格特征,其中一部分较为渲染暴力和色情,这可能是那些重口味爱好者概念混淆的原因之一。
从八十年代往后,B级片在美国电影产业中日渐式微。当然电影的成本永远有高中低的不同分档,不过作为一种具有特定产业特征的概念,原来的B级片已趋于消亡。因为B级片经常和某些固定的类型联系在一起,比如三十年代的西部片、五十年代的科幻片,以及各个年代的恐怖片,但八十年代后,一些原本的B级专属类型,如科幻片,被超高成本的特效大片挤占,B级片失去了原本的空间。连过去固有的放映场所,也都纷纷关张。此外,以Sundance电影节和Miramax为标志的新独立电影崛起,吸收了原来低成本电影制作的一部分能量。
结论就是,B级片这个词,尽管都是指成本较低的影片,在不同的时代,它的含义也应有所区别,三四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肯定不一样。今天,制度化的B级片在大多数国家已基本不存在,所以这个词的使用就变得非常模糊。
再说cult片,这个词我不知道怎么翻译,我不想使用「邪典电影」。邪典电影是一个很成功的名词,它被广泛传播、运用,这证明了它的生命力,但它不是一个好的译名,至少那个「邪」字误导性很强,因为cult片的本来含义,是和内容、气质无关的,「邪」太容易让人误解。
究其本来含义,cult片无非是指在小范围内得到高度崇拜的影片,它往往在大众当中被无视或贬低,它在刚上映时多半失败或被劣评,可是经过一段时期,成为小圈子内部的经典。它只和传播和接受有关,跟它是什么内容、风格、题材、类型均无关。
可以说cult片是六十年代以来诞生的一种青年亚文化。在家庭录像带普及之前,这种现象能够出现,也得益于午夜影院可以重复放映旧片,于是一部分影片被重新评价,而热衷于这种场所的观影者,多半是一群固定的年轻人。
《绿野仙踪》在西方一些国家的gay圈里成为一种特殊的暗语。
基于这种环境,不难想象八十年代以前被追捧的那些cult片,多半带有反主流文化的特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电影,有些怪异、另类,可用camp或者kitsch来形容其风格,往往不乏暴力、血腥之作。但反过来以偏概全、倒果为因总是不妥的。
八十年代之后,直到今天,老电影更易获得,cult电影应该说更加多元化了,也国际化了。比如,一个英国的二线喜剧演员可以莫名其妙地在阿尔巴尼亚成为偶像(这是真实的例子)。再比如,《绿野仙踪》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片子,在西方一些国家的gay圈里成为一种特殊的暗语。《大话西游》九十年代末在中国大陆的大学生中走红也可视为一例。
这两个术语,B级片和cult片的被误用,是中文互联网络上的特殊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已经无法考证,以讹传讹,喧宾夺主,都是可能的。
B级片的形容词化。我们有时候会说,这部片「很像B级片」、「带有B级片的风格」、「A级片B级化」,并不一定是说这部影片是严格意义上的B级片,或者低成本类型片,而是指它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呈现出制作粗糙,或者情节牵强等特征,让人想起过去的那些B级片。这种用法在英语世界也是存在的,算不上误用。
但把cult形容词化经常就有问题了,比如说「这部片很cult」,多半是误用。因为cult是一种结果,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影片在小众圈子里取得了经典的地位。一部刚上映的新片,无论如何不会是cult片。而且cult片不像B级片还算是拥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它几乎没有共同特征(把血腥、暴力、另类、怪异、恶心作为cult片特征是误解,至少是以偏概全),所以把cult形容词化,并近似等于所谓「重口味」,在含义上是混淆的。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