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宝贝儿》这部电影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进入了主竞赛单元,而且在电影节上的放映也引起了很多外国人的好评,比如有这样的评价,“一部让人迅速投入并冷静下来的影片”,还有一句是说,“没有一秒钟是浪费的”。
文艺片“套路”一:邀请当红明星出演
文艺片是这两年我们经常用的一个词,我们国内有点混淆文艺片和艺术片。实际上,我们把以前跟商业片对立的艺术片、独立制片的片子放到了文艺的范畴里面来,艺术片更多是反商业类型,更小众一些。实际上,文艺片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会涵盖一些艺术片,有一些艺术气质,但更多还是需要一个商业回报。
其实,很多的文艺片也有一些“套路”。比如《宝贝儿》这部电影的海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杨幂,她这次很大胆性的扮丑演出,很多粉丝和观众都特别期待,现在很多的偶像明星都纷纷地转移型去出演文艺片。
以前我们常用“套路”来讲商业片,是一个模式化、套路化、标准化的制作,到了文艺片这里,关注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套路最重要的一点是流量明星来出演。作为偶像明星来讲的话,可能他们在到了一定年龄和阶段之后,会希望有一些改变,通过一些有深度的人物塑造来提升自己的口碑和演技。
如果是一个偶像明星非常成功地出演了一部文艺片,其实对于这部电影和这位偶像来说,都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比如说像张艺兴、马伊琍这些比较大牌或者是特别受关注的明星,他们的转型、扮丑或者扮成普通人的表演,实际上也是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演艺事业里有一个大的改变,还是很有勇气的。
马伊琍在《找到你》里出演了一个农村保姆,完全突破了自己平常很柔美的形象。但其实除了“反差大”是一个选择,还有一个就是演员跟人物角色的贴近度,如果说你的能力达不到去诠释一个人物的深层次,其实反而会露怯,把你演技上的短处给露出来。
比如说《七月与安生》,我觉得周冬雨她本人就是一个特别古怪灵精的性格,影片把她角色的这一部分放大得特别出彩,获得了一个很好的肯定。
现在杨幂正处于一个一线明星的位置,她能去尝试做这样的改变,我觉得对她演艺事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转折点。她自己也把形象上变成了一个满脸雀斑、灰头土脸的面目来呈现,那么她是不是能够去诠释好一个角色,确实是得需要花一些力气去完成这样一个进入人物内心的过程,变成人物而不是变成杨幂,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
文艺片“套路”二:邀请著名导演监制
很多偶像明星在转型或者扮丑突破自己的时候,都喜欢和文艺片领域里非常有成绩的导演合作,就像杨幂也是,这次是跟刘杰导演合作。影片是侯孝贤来监制的,这就是“套路”的第二点。就是影片往往找来一些非常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出现在监制这一行里面。
监制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职位或者是行当,一方面,他可能只是悬挂一名,为了营销,因为他更有名。另一方面,他可能会确实是帮助导演做了很多把关,比如在《我不是药神》中,徐峥是主演兼监制,我相信徐峥对一个新导演来讲,可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还有像《Hello!树先生》这部电影是贾樟柯监制,韩杰执导的,其实从那部电影当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贾樟柯的风格,因为很多片子会有监制风格的体现。如果单纯用标签式这种侯式风格来讲的话,我们可能很难在预告片里面看到,因为侯导的风格也是非常克制,他喜欢远观,追求一种生活质感。
刘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导演,第一,他是很关注现实的,第二,他的关注很多元化。他以前这些片子,无论上《马背上的法庭》也好,还是《碧罗雪山》也好,风格都是不太一样的。
对于《宝贝儿》而言,一方面,我觉得影片延续了他关注现实这样一个点,另一方面,他在节奏上其实也还是有增加的地方、变快的地方,跟以前比较缓慢、沉静的风格还是不太一样。
文艺片“套路”三:参加各类国际电影节
文艺片的另外的一个“套路”,大家从海报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很多文艺片在中国上映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个路线:先向大家来介绍影片在国外拿到了什么样的奖项,以此来吸引观众。
这个套路可能会沿袭以前艺术片的方式,因为艺术片本身受众面比较小,不是那么商业,关注度比较低,更多是求得在一些电影节上面的艺术专家的评定关注或者奖项,这实际上是给他们作为一种艺术定位。
但是我觉得,这个主要还是由影片的艺术质量决定,国外有各种各样电影节,有A类的、有一般的,如果你获得的是戛纳或者柏林等一流电影节的肯定的话,一定是加分的。那如果是一些不入流的影展或者电影节的话,影片的质量又不过关,那我觉得是不会加分的。
《八月》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怀旧式的黑白影像影片,如果它真的只是一下子拿到国内上映的话,可能关注度不会很高,但是影片在国外拿了很多奖项,这类方式对这部影片的关注度确实有一个很大的加持。
还有一个特别近的例子就是《江湖儿女》,我们知道以前贾樟柯的影片都是先在国外获奖,屡次获奖都是非常受好评,口碑非常好的,那么这次的《江湖儿女》,实际上他也是想要进行一种突破。
我们看到《宝贝儿》这部电影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进入了主竞赛单元,而且在电影节上的放映也引起了很多外国人的好评,比如有这样的评价,“一部让人迅速投入并冷静下来的影片”,还有一句是说,“没有一秒钟是浪费的”。
但是,这些作为宣传语可能会引来一定关注,但是这里面会有国外观众、国外专家跟国内观众欣赏的差异,关注点会不太一样。但是我倒是觉得,如果说这部影片确实是在关注一些社会问题的话,那可能会有观众想要去了解。
我觉得,这是一种途径,但不一定是唯一的途径。最重要的就是影片到底好不好看,或者说这个演员到底演得好不好,质量是最关键的。但是出现这个现象,我觉得还是我们整个电影市场更趋向成熟或者更趋向好的发展的这样一个表现。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