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大约十六七岁时,读到一篇鲁迅先生的晚年在上海滩所写的杂文,正如你所想,就是那篇《论“人言可畏”》。那时的我,其实并不清楚阮玲玉在中国电影史上的杰出地位,但是这一出悲剧的发生是确然的,正如鲁迅说言,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观众看,当外界压力给予苦难时,故事的主角不堪承受,以自己的悲剧性格实现了看客们的“观看”、“闲扯”的高潮,阮玲玉的遗书以重复两句的“人言可畏”结束。阮玲玉之后,还有林黛、翁美玲、乐蒂等等女星自杀,或为情困,或为事业,粉丝的态度往往也起到相当作用。这些女星的“死,不过像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人言可以杀人,甚至可以驱逐演员“滚出娱乐圈”,袁姗姗曾经享受过这个待遇。面对群氓的妄言,袁姗姗选择了坚忍之后的反击,在TEDxNingbo“智造者”上袁姗姗发布主题为《在网络暴力中捍卫自己》的演讲视频,演讲中回顾了自己遭受网络暴力的经历,以及从消极到积极面对的过程,至此,源于2013年“袁姗姗滚出娱乐圈”事件终于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时隔三年,遭受严重“网络暴力”的袁姗姗,现在成了倡导网络文明的积极践行者。从这场“滚出去”事件开始,就有很多人处于盲目的状态,因为他们只要动动手指,便能将其情感宣泄其中,并不对事件产生的结果负责。其实,不管是不是炒作“袁姗姗滚出娱乐圈”,指出背后隐藏的利益,但由此事件引发出当事人淡出娱乐圈,几乎在不之前的演艺事业上出现的情况,就值得我们深思。可以说,这是一场“网络暴力”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当然,这份迟来的现场解说,让人们对“网络暴力”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更让人们对这个80后的“黑姑娘”有了全面的认知,以及如何采取措施面对“网络暴力”等。
对于某些网怒族来说,发出批评甚至谩骂的声音,快乐也是暂时的。如果当事人难以承受,那么痛苦便是长久的。陌生人之间的情绪对立,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统一,对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来说,内心强大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网络舆论暴力”的三大特征:“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时下,袁姗姗在全球最大演讲平台,结合自身经历的演讲,让人们再次关注“网络暴力”与“网络安全”问题。演讲中,以“我想先问问大家,有谁一年 365 天天天被未曾谋面的陌生人骂过?”的方式,以略带调侃的味道,分享了因为一部电视剧的演出,未能达到观众的预期值,无奈“成为网络世界的‘黑姑娘’”的故事。虽说,时隔三年后再一次站在“网络暴力”话题之下,但却更为真实的揭露出了“网络暴力”给人带来的伤害与痛苦。
福柯在论述话语权力的特征时指出,“权力有一种链状结构,可以看成是循环过程,从不固定在这里或那里,是通过网状的组织运作和实施的。”换句话而言,“某种话语如果挑动了网民的神经,就像酵母一样,一旦渗透到某类群体的情绪之中,便形成一种力量。”处于网络之中的我们,要么选择被这种力量吞没,要么变得更为强大。较为幸运的是,袁姗姗,能以一颗成熟的心,平和的心去面对这一事件,让自己成为“马甲线女王”。尽管面对着网民疯狂的攻击,让其“滚出娱乐圈”,并列举讨伐的“五大理由”:长相不好看、演技太做作、于正太捧他、苦情玛丽苏、没有理由。而“没有理由”却是排在了第一位。但袁姗姗却以以公益行动“爱的骂骂”做出回应。在规定时间内,网民可以在此无尽的骂,尽情的骂,并且骂一条,捐款0.5元。这样的方式,让袁姗姗不知不觉步入了公益行列。而这次,在“爱的骂骂”的捐款中,袁姗姗共捐出了五万多元,并成功的救助了四个在现实生活中顽强活着的残疾孤儿。在讲述这一段事件过程中,袁姗姗不是以一种谩骂的,不礼貌的方式来回击曾经无情攻击她的网民,而是带着自信的微笑以一种感恩的心,分享“黑姑娘”干了一件痛快的事,并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阶段的新生,不是吗?”的反问形式,告诫遭受“网络暴力”,乃至生活困难之人,寻求“凤凰涅槃”后的“新生”之道。
7月17日,袁姗姗与大鹏、柳岩合作的《煎饼侠》中,他们通过集体自黑的方式,向大众喊话,不畏人言才是21世纪人才的职业自尊感的前提。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