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
还记得小时候过年都要争着抢着看的挂历吗?浙江省的出版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领了全国挂历的风尚。有一个名字更是不能被忽略,那就是周迅。小麦色的皮肤,垂到锁骨的长耳环,露肩的白纱裙——20岁的周迅,这样出现在1994年浙江人民美术社的挂历上。今年70岁的钱豫强,曾是浙江人美社的摄影师。从1978年的第一本挂历开始,直到21世纪初期挂历的衰落,他整整拍摄了30年。武林路125号,时光回到20年前,茹萍、何赛飞、周迅、陶慧敏都在这里进进出出。杭州大部分挂历的照片诞生于此。
那是人美社的摄影棚。50平方米的样子,当年所有室内的挂历场景都在这里完成。“由于摄影棚十分隐蔽,许多人都找不到,门口的昌化新村站点就成了封面女郎经常集合的地方。”钱豫强说,然后,他领着她们上楼。挂历女郎需要新面孔,两三年就要换人,不然会视觉疲劳。所以,钱豫强那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去艺校、浙歌、小百花等地,寻找合适的挂历女郎。其实,也就是,星探。周迅就是这样被他发现的。
“她当时跟一群艺校的同学在练功,不安分,一直在左顾右盼,我发现她的眼睛会说话,就想让她来试一试。”钱豫强给周迅试了镜,发现她不管艳丽还是清纯,都很好看。那时,周迅16岁。“因为镜头感好,周迅每年都拍。”钱豫强说周迅是性情中人,有时候,换了她不喜欢的化妆师,她一面化妆会一面流泪,勉强拍两张就算了,没情绪。后来,换了她喜欢的化妆师毛戈平,就开心了。有一次,化妆师没有来,钱豫强跟周迅说,要不今天不拍了吧。“结果,她恳求我说,给我一个机会吧,我自己化妆。”钱豫强认为这是周迅耍小孩子脾气,她哪会化妆?心里却想这个姑娘不得了,这么有心。
周迅一次在央视《艺术人生》里回忆说,挂历不是一本本出的,是一页页出的,拍一张10元20元不等。靠着这些积累,她凑够了学费和大部分生活费。随着挂历销量的不断增加,周迅被很多人了解,在杭州的知名度越来越大。 1991年,谢铁骊导演从一本挂历中看到了看似有点神秘的大眼睛姑娘,经过一番周折,找到了周迅,于是有了周迅的第一部电影《古墓荒斋》。三年后,谢晋的儿子谢衍,通过钱豫强找到了周迅,请她出演电影《女儿红》。从此,周迅正式走上了从影之路。这才有了后来的周公子。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