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弼士被人称为中国洛克菲勒 一瓶葡萄酒让他名扬百年

栏目:历史趣闻 关键词:张弼士 中国 编辑:实习生 时间:2016-11-22 15:35:22

张弼士18岁那年,遭逢了一场旱灾,旱情非常严重,当时大埔县人的普遍情况是“欲耕无田,欲工无门,欲商无钱”。这一次的灾害,让张弼士的家庭情况跌入谷底。年迈的父母,勉以为生的兄嫂,嗷嗷待哺的幼弟,让张弼士坚定决心离开家乡

张弼士,广东大埔人,近代客商代表人物,著名华侨,也是民末清初重要的一个政治人物。张弼士18岁孤身下南洋,白手起家,先后创办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香港万信和药行等数十家实业公司,被人称为中国洛克菲勒。

张弼士与他的葡萄酒厂

张弼士出生于广东潮州府大埔县黄堂乡(现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车轮坪村)。弼士是他的字,在他成名后,就以张弼士自居,并一直沿用下来。他父亲张兰轩是一名读书人,在乡里担任塾师,也兼任医生,治病救人,扶助弱小,在乡中颇有威望。母亲是一名典型的农村妇女,耕种几庙薄田。

张弼士18岁那年,遭逢了一场旱灾,旱情非常严重,当时大埔县人的普遍情况是“欲耕无田,欲工无门,欲商无钱”。这一次的灾害,让张弼士的家庭情况跌入谷底。年迈的父母,勉以为生的兄嫂,嗷嗷待哺的幼弟,让张弼士坚定决心离开家乡,前往南洋谋生,寻求飞黄腾达的机会。

张弼士故居

张弼士到南洋时不过十八岁,年纪较小,做不了重体力活。虽然随父亲读了三年书,也只是粗通文字,也不能从事文字类工作。到南洋时,一时找不到工作,只能依靠同乡的帮助,寄食于会馆。后来经过同乡的介绍,凭借有竹器制作的经验,找到一家纸行做杂工。张弼士凭借其勤奋踏实,得到店老板的青睐,并将女儿许配给张弼士做偏房。在店老板死后,张弼士继承了他的纸行。

经过几年经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张弼士凭其敏锐的商业眼光,在巴城开了一间代销各国酒的商行,赚了一笔大钱。张弼士又看到南洋典当行业利润丰厚,“即开始在巴城向荷兰殖民政府承包酒码(即承办捐税),以后复在新加坡承包典当捐务。”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荷属东印度殖民者允许华侨组建垦殖公司开垦荒地。一些华侨先驱拓荒者,利用荷兰殖民这一政策漏洞,收获巨大。张弼士于是创立裕和垦植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垦荒种植,“从一八六六年至一八九八年这三十多年间,张弼士的垦殖事业不断发展,仅日里笠旺垦殖公司就投放了数百万盾,先后建立胶园八所,直径百余里,扔有雇工数万人。”

张弼士在南洋开设的工厂

在经营农场获得成功后,张弼士把他的眼光放在了烟酒专类这一领域。刘亮官是当时兰芳公司的第十一任总长,张弼士通过与刘亮官联姻的方式,获得了兰芳公司的在其辖区内的酒类专卖权,接下来又承办烟税、当税等。

张弼士不断扩宽自己的商业领域,开药行、矿厂、建立运输公司。张弼士资产最高时达七八千万两之多,成为当时东南亚著名的富商。

在财富累积的过程中,张弼士也主动与清廷接近,通过赈捐、投资等方式获得“候选同知”这一虚衔。而让张弼士真正获得实权,受到清政府重视,让走上“红顶商人”道路,是张弼士担任槟榔屿副领事以后。当上槟榔屿副领事后,张弼士“实心任事,安抚侨民,听断廉明,兴利除害,华洋至今称道。”因为在任上的表现优异,加上李鸿章、龚照暖等人的推荐,张弼士很快升任新加坡总领事,并逐步受到清廷重视,变成了红顶商人。

张弼士在槟城的蓝屋

1891年,张弼士爱到清廷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的邀请,北上烟台洽谈办铁路和矿产事宜。来到烟台的张弼士意外发现这里极其合适种植葡萄,于是他向清廷申请在此地开设“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无心插柳,张裕葡萄酒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拿下金奖,张弼士把奖章融合在商标里,后人称为“金奖白兰地”。

张弼士率团参与世博会

张弼士还热心慈善和教育事业。他捐资在在国内、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印度尼西亚兴办新式学堂,推行新式教育,其在1904年创立的中华学校被认为是新马地区最早的新式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传承发扬客家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特意来到张弼士的酒厂参观,品尝完酒后,孙中山留下“品重醴泉”四个字,既是赞酒美,也是称赞张弼士的人品。

孙中山为之题字

1916年,已经76岁高龄的张弼士为筹措中美银行资金而再度奔赴南洋,积劳成疾,这一年八月间,不幸病逝于异域巴城。张弼士死后,荷、英等国政府下半旗致哀,香港总督亲监凭吊。在灵枢运回老家,经过韩江时,民众纷纷自行设牲迎接、祭吊。张弼士牵头修建的潮汕铁路,免费半月乘坐火车,以示哀悼。时人赞之:“美酒荣获金奖飘香万国,怪杰赢得人心流芳千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