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是因为刘备不懂历史,那就大错特错了。刘备虽然陪母亲在街上摆过地摊、卖过草鞋,但文化程度相当高,他是大学问家卢植的学生,上过卢老师的私学,文凭放到现在不算985至少也是211。而且,汉初的那段历史也可算刘备的“家史”,他不可能不关注。
刘备白帝城托孤,成就了一段君臣知遇的千古佳话。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刘备是如何做出这个托孤决定的?诸葛亮一定是托孤的不二人选吗?首先看,刘备的这个“孤”要不要“托”。刘备死时太子刘禅17岁,古时男子行礼是20岁,这才意味着成年。以这意义说,这时刘禅还是未成年人,就像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一样,刘禅也不能亲政,朝廷日常事务应先由其他人代掌,待天子成年后还政。
如果说这是因为刘备不懂历史,那就大错特错了。刘备虽然陪母亲在街上摆过地摊、卖过草鞋,但文化程度相当高,他是大学问家卢植的学生,上过卢老师的私学,文凭放到现在不算985至少也是211。而且,汉初的那段历史也可算刘备的“家史”,他不可能不关注。
刘备知道,自己一旦离世,刘禅根本无法掌控蜀汉局面,他想起了刘彻,想到的不是刘彻以“少年天子”的身份开创新世纪,而是这位汉武大帝晚年把8岁的小皇帝和天下托付给霍光、金日磾等人的事,所以有了白帝城的那一幕。
在托孤这件事上地位不是最重要的,资历也不是,最重要的是可靠。论可靠,刘备恐怕想到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关羽和张飞,他们之间的交情就不用多说了,都是经过无数次考验、可以共生死的人,把儿子和江山交给他们二位刘备最放心,可惜他们都先刘备而死,这恐怕是刘备临终前最痛惜的事。
除了关羽、张飞,还有一个人不得不说,那就是法正,此人有雄才大略,在益州也广有人脉,为刘备立过两次不世之功,一次是帮助刘备取了益州,另一次是为刘备出谋划策夺取了汉中,这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场,而法正干得极为出色。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谋士。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军包围成都,蜀郡太守许靖将要出城投降,被人发觉,因为是在危急关头,不宜诛杀自己人,于是刘璋放过了许靖。刘璋投降后,刘备也因此不用许靖。
法正也劝说:“天下有名无实的人就是许靖了。但是主公刚刚开创大业,许靖的名声四海皆知,您如果连他都不用,天下贤人恐怕会认为您薄待贤臣。”希望刘备仿效战国时的燕昭王重用郭隗的故事,于是刘备对许靖逐渐尊敬重用。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未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且告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上,可以讨伐国贼,尊崇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拓国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战略。刘备赞同,于是率领诸将进攻汉中。
刘备有一次与曹军在作战中,形势不利,本应马上撤退,而刘备却大怒不肯撤军,无人敢进谏。当时箭如雨下,法正便走去挡在刘备前面。刘备赶紧喊道:“孝直避箭。”法正回道:“连明公也冒着箭雨、飞石,何况我呢?”刘备只好允诺:“我和你一起撤退。”便暂时撤军了。
但法正也死早,他死后发生了夷陵之战,蜀国惨败,事后诸葛亮曾对人叹息说:“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也一定不致大败而归。”这几句话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在刘备面前,当时法正比诸葛亮更有分量。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