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便造成了清军入关后辽沈地区人口的急剧下降。从清朝兴起到清军入关,东北地区经历了一次南北人口向辽沈地区集聚的变化过程,这在六十多年里,辽沈地区移入了一百多万人口,人口水平保持在一个高位。
在清代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我们所常见的皇帝一怒之下,就会将犯人发配边地充军为奴,而名气最大的就是宁古塔。
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一下,从中就可发现一些学问。首先,清朝的罪犯为何都要发配到东北去?其次,除了宁古塔就没有别的地方了吗?
那么我们先来解释为何流放发配首选东北的原因。
1644年八月,顺治帝离开盛京,正式迁往北京。这次迁都并不仅仅是皇室的普通迁移,而是一次大规模的举国搬迁。从辽沈地区迁往北京的不仅包括完整的国家机器,还包括全部的臣民。
这样一来,便造成了清军入关后辽沈地区人口的急剧下降。从清朝兴起到清军入关,东北地区经历了一次南北人口向辽沈地区集聚的变化过程,这在六十多年里,辽沈地区移入了一百多万人口,人口水平保持在一个高位。
然而,随着清军的入关,大量的人口被迫随师入关,关外的人口急剧减少。顺治初年,盛京地区人口仅三万余,而整个东北人口不足四十万。作为龙兴之地的辽沈地区毕竟是清朝的大后方和根据地,因此为了迅速发展恢复辽沈经济,朝廷必须增加那里的劳动人口。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则开始修订律例,将大量的罪犯和反抗者流徙关外充当苦差,开垦土地。清初,在江南反清势力仍在的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和打击汉族反抗势力的需要,把罪犯和反抗者发配到东北地区,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后来新疆被收复以后,也成为了主要的流放地,云南贵州这些偏远之地,也常见于史料。
再来看看被流徙的罪犯,他们到底是不是去了宁古塔。
其实在清初,大部分的罪犯被发配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盛京、铁岭、尚阳堡,后来渐次发往吉林乌喇、宁古塔等处,最后扩展到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带。
那么最为著名的不仅是宁古塔,除此之外还有二个地方名气也很大,它们就是尚阳堡和卜魁。
尚阳堡,明朝称靖安堡,在今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境内。这里开始接纳和安置罪犯始于天聪七年八月。清廷入关之初,尚阳堡是全国重要的流放地,顺治朝和康熙二十年以前,基本上所有的罪犯都是在这里,后来由于增设了宁古塔等许多戍所,才慢慢被取代的。所以我们要加以区别对待。
宁古塔,是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有新、旧两城。我们不要被字面意思所影响,宁古塔其实不是一个塔名,而是一个地名。它的老城在今天的黑龙江海林市,康熙五年(1666年)迁建新城,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均属牡丹江市管辖。
清初,宁古塔自然条件恶劣。清人吴兆骞在上书父母的信中描述道:“宁古苦寒,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日夜大风,如雷鸣电击,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虽白日照灼,竟不消化。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清初时,宁古塔属边远地区,交通很困难,“自京师至宁古塔,凡二千八百七十余里”。此时的宁古塔尚未开化,一般人听到这个名字就吓掉半条命。
卜魁,后改称齐齐哈尔。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抵制沙俄入侵,清政府自吉林调水师编入齐齐哈尔水师营驻扎在此,由于当时“满汉兵不习水性”,而被流放中有很多都是南方人,所以很多罪犯都被流放到了卜魁。
清初以来有大量罪犯被流放齐齐哈尔,其中可考证的知名人物既有100多位,这些人对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以上就是清朝对罪犯流放地区的简单介绍,其目的就是想揭开历史真相,不能随着那些不严谨的影视剧人云亦云,而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