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大怒,李义府趁机进言:“不斩杀刘仁轨,不足以平民愤!”幸亏有大臣求情,说海风并非人力能对抗,唐高宗才网开一面,将刘仁轨一撸到底,随军听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唐高宗认为源直心言之有理,将刘仁轨免职,以白衣随军自效。
说起,日本侵略军,相比每一位爱国人士,没有不咬牙切齿的,然而纵观中日战事,自唐至抗战,一千多年来,唯唐初刘仁轨胜过一仗,史称白江口之战,一战灭掉3万日军,让日军胆战心惊,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胜日本侵略军的将军。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遇上社会动乱,他不能安心学业,每当空闲之时,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学得的知识,终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太宗年间,刘仁轨不畏强权,折冲都尉鲁宁横行不法,刘仁轨竟然把官阶远高于他的鲁宁斩首,获得唐太宗的赏识,提升他任咸阳县丞。
唐高宗年间,远征高丽,刘仁轨以青州刺史的身份负责大军的后勤工作。刘仁轨做事不讲情面,得罪了上级领导李义府。660年12月,海上风浪四起,可是李义府却以大军缺粮为名,催促刘仁轨出行。结果船队遭遇大风,死伤严重。
唐高宗大怒,李义府趁机进言:“不斩杀刘仁轨,不足以平民愤!”幸亏有大臣求情,说海风并非人力能对抗,唐高宗才网开一面,将刘仁轨一撸到底,随军听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唐高宗认为源直心言之有理,将刘仁轨免职,以白衣随军自效。
龙朔元年(661年)三月,唐军留郎将刘仁愿率数千唐兵留守百济城,并派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诏以刘仁轨代之。此次,是刚满六十岁的刘仁轨第一次带兵出征,鉴于没有作战经验,所以刘仁轨治军非常严明。刘仁轨率唐军转战而前,所向无敌。于熊津江(即今韩国锦江)口大败百济叛军首领浮屠道琛(浮屠者和尚也),“争梁堕溺者万人”。百济叛军面临唐军的多次打压,不得已向倭国(日本)求见。龙朔三年(663年),倭国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济为名,令倭将毛野稚子等倾举国精锐30000余人先攻新罗,攻取数城,然后直扑百济旧地。
唐廷也没大意,急诏右威卫将军孙仁率近一万唐兵从海路乘军船驰援,与刘仁轨会师百济城,“兵士大振”。会师后,刘仁轨以“擒贼擒王”的战略,先攻百济叛军老巢周留城。由于周留告急,倭将庐原君臣率水军万余渡海而来,准备自白江口登陆。
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刘仁轨水军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四百余艘也绵延驶至。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当时唐朝水军为7000余人,战船170艘;倭国水军万余,战船1000多艘。虽然唐军军船在数量上占绝对劣势。
但隋唐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还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坚,设计精良,日本的兵船与之相较,自然简陋寒酸。双方合战。唐军四战皆捷,水陆连胜。《旧唐书·刘仁轨列传》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
海上大败,百济、倭奴陆军也抗不住唐、新联军的进攻,被杀得人仰马翻,倭军被杀数万,倭军残余乘船滚回了倭穴,倭国势力势力退出了朝鲜半岛。“百济诸城,皆复归顺”。因抗倭有功,刘仁轨连升六级。
刘仁轨是一个才兼文武的人,后来出将入相。刘仁轨在乾封元年(666) 由于军功,被拜为相,四次任相,三次退休,做了十九年的宰相,直至终老。他的官场之路虽有沉浮起落,但无大风大浪。
对于刘仁轨,《旧唐书)评价:“文雅方略,无谢昔贤(诸葛亮,王猛),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新唐书》评价:“管、葛之谭,是吾心匠。”无论是哪一家史书,都认为刘仁轨身兼文武,可以和管仲、诸葛亮、王猛相比,乃是一位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一代雄才!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