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有不少女性除了担心血块的颜色,还有经血量的多少、形状等,甚至因为流出暗紫色血块而以为患癌症,自己吓自己。其实女性月经有类似猪肝色的血块,主要是因为肝血不足所造成。
为什么月经会有血块?
经血量会因人而异,通常是30cc到120cc左右,平均为50cc,且月经第二天经血量可能最多。经血不会凝固,和平常的出血不同,并不是鲜红色的血液,而是暗红色,略带黏性的血液,即使偶尔混有小血块也是正常现象,但常排出像猪血块的血块,则属异常须注意。
因为经血是增殖的子宫内膜剥落时的出血,和子宫内膜本身受到内膜细胞中的纤溶酶等成分溶解所形成的。如果纤溶酶等成分的量分泌不足,有时就会以块状排出。
出现暗紫色的血块代表哪里可能有问题?
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 因开始剥落的子宫内膜中含有很多的活化物质一起混入经血内,使经血中的纤溶酶原启动转为纤溶酶,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裂解为流动的分解产物。同时内膜组织含有其他活性酶,可破坏许多凝血因数(如凝血因数l、V、W、W、皿),也妨碍血液凝固,故月经血变成液体状态排出。
偶尔出现小凝血块还属正常,但是,常排出像猪肝色的血块,则属异常须注意。因代表纤溶酶及含有其他活性酶等分泌不足,导致经血像猪血块的血块产生。纤溶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符合中医所说的肝藏血的理论。肝血不足或肝郁导致气滞血瘀等因素,就会使得经血色暗有血块。
月经容易有血块,与哪一些不良习惯有关系?
因为内分泌会受到精神状态的影响,所以,如果有烦恼的事,如情绪波动大、异常的饮食、生活作息,过食生冷食物及过咸、过辛辣的食物、常穿紧身内外裤、长时间久坐、不爱运动、过于劳累、未注意保暖等因素导致局部循环不佳,则容易有血块的产生。
中医如何调理血块过多、有暗紫色血块的问题?
根据月经的质地在中医的治疗经验里,对于经血质地有专业的剖析,《医宗金监、妇科心法》“血色不正病因:血从阳化色正红,色变紫黑热之征,黄泔淡红湿虚化,更审瘀块黯与明。”简单来说,就是经血颜色偏鲜红、紫红属于体质偏热;色黄如米泔属湿气重;色淡红则属虚症;色暗有血块属瘀症。
血热症型:来经时经血的颜色较鲜红、深红、紫红,其质地较黏稠,经期会提早到,经量偏多。伴随症状有容易上火、脾气暴躁、难眠多梦;如何避免成为血热的体质,一般建议,不要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韭菜、辣椒、咖啡、酒等,避免熬夜。饮食上应多吃清凉滋润的食物,如莲藕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最适合血热的人食用,此外雪梨、苦瓜、苦菜、绿豆、冬瓜也是凉血的食物。
湿气重型:指平常就有黄如米泔的带下分泌物,月经前后均会出现淡黄色水水的分泌物,伴有大便不成形,便溏(大便黏黏,用卫生纸擦不干净的感觉)、容易疲劳、觉得全身酸痛。建议要多做运动、均衡饮食、少喝饮料、勿食过多甜食及生冷食物、避免淋到雨。
气血虚型:月经的颜色偏淡,质地偏薄稀,带有腥味,经血量偏少伴随着手脚冰冷及面色苍白。建议平常注意保暖、三餐定时吃、适当运动、偶尔要晒晒太阳。饮食可多摄取含铁质的食物如:猪肝、瘦肉、牛肉、酪梨、枣子、草莓、黑芝麻、红苋菜、红豆、绿花椰菜、海藻等。
气滞血瘀型:其经期常见有大小血块,质地偏黏稠,血色偏暗伴随月经不定期来、唇色暗有瘀斑、痛经、情绪波动大。建议平时作息饮食正常、睡前泡脚、忌食生冷、勿熬夜、适当运动、心情保持愉悦。但若本身有子宫肌瘤或巧克力囊肿,因症型较复杂须及时就医,请勿自行服用药物,避免病情加重。
血块过多,该按什么穴位调理?
1、三阴交穴:位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具有健脾利湿、补肝益肾、调和营血的作用。因肝、脾、肾三经无论从经脉的循行及脏腑的功能来说,都与泌尿、生殖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平常多按摩三阴交穴,可以有效防止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不孕等诸症。
2、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间两根骨头交会凹陷之处。有安定焦躁的情绪,疏肝理气,解除压力,清除肝火等作用。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妇科病证。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