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中期以后,国家多事,战争不断,花费浩大,不可能再有余金,更不可能会有几千万两白银供窖藏了。所以说,农民军在明宫缴获了部分白银,其中最大的一笔也只能是养心殿后的这二百万两,此外,应该别无他藏了。
明朝宫内藏银的数量一向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悬案。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后,国家多事,花费无算,财政日益困难,除了增加对人民的剥削外,朝廷官员一方面反对皇帝继续从太仓中取银,一方面呼吁皇帝“发内帑”,以舒缓经济危机。
崇祯时期,国家财政面临崩溃,为了应付赈灾、军饷等突然变故,崇祯皇帝也偶尔拿出一些银两来应急,数量并不大,但这更造成了朝廷官员对皇家库藏的错误估计。
因此,直到明亡的前几天,大臣们还争吵着“请发内帑”,这说明,宫中藏银在那个时候就让人疑惑了。当时朝野的记载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宫中藏有大量白银,总数有数千万两;二是认为宫中虽有白银,但已为数不多;三是认为宫中一无所有。
明亡之后直到现代,这一问题更是众说纷纭。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断定明亡时皇宫内存有大量白银,认为明宫中应有白银三千七百万两、黄金一百五十万两,数量相当庞大。
古今对明宫藏银数目判断的关键点就是明末农民大起义时,李自成从皇宫中运走了多少财物。其中各种说法都有,从二十万两到九千万两,数字相差非常悬殊。但是根据各种史料对李自成运载金银情况的记载来分析,当时集中载运的是在四月十六日,以“驼马万计”,“每驼二锭”,“每锭千两”计,日运可达二千万两。
再加上零星运载的,总数就在三千万两左右。当时的北京可以集中的牲畜有限,因此绝对不可能承运九千万两之数。
还有,李自成运走的三千万两也并不是全部出自明皇宫。李自成进入北京以后,曾开展规模浩大的追饷运动,由刘宗敏负责。据统计,刘宗敏从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那里拷掠了七千万两白银。
但是,刘宗敏的这些银子并没有全部上缴,部分被各级将领截留,另一部分因军心不稳而“将领入百两,兵卒入十两”作为赏银发下,所以被运走的也就是二三千万两。由于熔铸都是在皇宫中进行的,容易让人产生金银均出自明皇宫的误解。
那么,是不是明皇宫内就没有藏银呢?很多说法都是当时亲历的人讲出来,所以不可能都是空穴来风。康熙皇帝曾亲口说:“明代万历年间于养心殿后窖金二百万金,我朝大兵至京,流寇闻风而逃,因追兵甚迫,弃之黄河。”
康熙可以肯定窖金是在万历年间埋藏的,这个说法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明朝经济情况较好,此银可能就是万历初年神宗窖藏的,加上万历是个好货之主,这个就更好理解了。
万历中期以后,国家多事,战争不断,花费浩大,不可能再有余金,更不可能会有几千万两白银供窖藏了。所以说,农民军在明宫缴获了部分白银,其中最大的一笔也只能是养心殿后的这二百万两,此外,应该别无他藏了。
那么,崇祯皇帝知道这二百万两窖藏吗?这是人们争论的要害所在,如果他知道,那他就是吝财亡国,如果他不知道,那就另当别论了。
根据崇祯朝最后时期的表现来看,他应该是不知道这笔银两的。当李自成兵临城下时,明王朝财政已经是山穷水尽,“正月外解来,才度过二月”。二月外解不到,崇祯只好反复动员贵族、官僚捐助。
1644年三月初八,国库只剩下八万两银子了,在这个国将不保,身家性命也将不保的时候,崇祯若知道有窖银而不用,未免就太昏愚了,恐怕崇祯还没糊涂到这一步。
明宫藏银之数,确实令人困惑。,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再加上农民军的宣传,以及部分官吏别有用心的渲染,更让明宫藏银成为了难解之谜。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