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联合前面的《君子协定》以及后来的《特殊关系》,构成了一个布莱尔三部曲。还有一部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另一个波林家女孩》,讲述亨利八世着名的安妮皇后的故事,也是伊莉莎白一世的生母。《王冠》的故事开始于伊莉莎白一世的婚姻,众所周知她的丈夫为她放弃了自己原本的王室身份。
今年的金球奖最佳剧情类剧集和剧情类最佳女主角,都以一种爆冷的姿态,给了一部最纯正的英国故事美剧,《王冠》。
说来是很奇怪的事情,《王冠》说的伊莉莎白二世的故事,虽然由全英国班底制作,但总归来说还是一个美剧。故事从乔治六世离世,伊莉莎白二世即位开始,到她的第一个首相丘吉尔下位结束,可以说是战后欧洲第一个十年的故事。
女王殿下作为全世界目前来说,最知名的君主,这也不是第一次被拍成影视作品,海伦·米伦主演的《女王》,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演技水准最高的奥斯卡影后作品。
围绕着女王本人,和她的家庭的故事,在近年也不算少数,从她那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伯父爱德华八世,有麦当娜执导电影《倾国之恋》,她的父亲乔治六世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到她自己也有了她人生最糟糕一周的《女王》,包括导致这个最糟糕一周的戴安娜王妃也有传记电影《戴安娜》。
但《王冠》的质感,其实很接近一个戏剧作品,《女王召见》。这个戏剧NT Live版曾在电影资料馆展映,说的是女王和她所有的首相的故事。而《王冠》的导演和编剧,也正是《女王召见》的导演斯蒂芬·戴德利,以及编剧彼得·摩根。
女王召见 National Theatre Live: The Audience (2013)
斯蒂芬·戴德利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他的《跳出我天地》、《时时刻刻》与《朗读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创下了连续三部影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的非凡记录,加上《特别响,非常近》,又有一个连续三部影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记录。
但在这个剧中,最为主心骨的应该是编剧彼得·摩根,他的编剧履历里,已经有不少关于英国政治和皇室题材的作品。
《女王》联合前面的《君子协定》以及后来的《特殊关系》,构成了一个布莱尔三部曲。还有一部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另一个波林家女孩》,讲述亨利八世着名的安妮皇后的故事,也是伊莉莎白一世的生母。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The Other Boleyn Girl
《王冠》的故事开始于伊莉莎白一世的婚姻,众所周知她的丈夫为她放弃了自己原本的王室身份。作为女王的丈夫,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代表在很多时候,他所面对的是女王,而不是一个妻子。
虽然两人到现在已经携手走过了几十年,但这个磨合的过程必然苦难重重的,在《王冠》中也有所披露,丈夫是如何开始接受她的妻子是女王。
和电影《女王》一样,对于伊莉莎白二世有个一以贯之的解读,就是她痛恨女王这个身份,痛恨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因为她伯父的玩世不恭,导致她的父亲被迫登上王位,也因为这个身份,害死了她的父亲。
伊莉莎白二世登基的时候,当然比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登基的一些皇帝已经年长很多。但总归,她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女孩,刚刚新婚,正代替她的父亲在英联邦各地巡视,忽然一天醒来,她的父亲去世了,她不得不登基,领导一个古老的帝国。
女王 The Queen (2006)
除了画面和服装、布景很精致之外,《王冠》其实在镜头语言上也很有意思。它几乎都是用的中近景,而且经常出现老式好莱坞常见的那种过肩镜头,或是一前一后的布局,还有一个虚实的区分,作为前景的人物是实拍,后景的人物是虚化的。这样的一种构图方式,在一些戏份上很好的交
待了人物关系,尤其是在那个时刻,他们的关系,谁主谁次,谁引导着谁,牵制着谁。尤其在女王和丈夫的一场交心戏中,女王作为前景虚化,而丈夫是一个远景的实拍,感觉就像她的丈夫站在她肩上一样。在很多场关键戏份,总有一个加速的钟表音效,就像有一个炸弹随时要爆炸一样。
和《女王》一样,对于她的刻画,没有离开“职责第一,个人第二”这点。在《王冠》中,她回国要接收王位时,收到祖母的信,说她必须和她自己告别,伊莉莎白·蒙巴顿已经死了,她从现在开始是女王。
在现代社会来说,君主立宪制中的君主,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它反而成为了一种坚实的信仰,是政治、宗教与历史的一种结合体,它本身可以行使的权利臣服于现代民主体制,但它的形象,始终凌驾于一切。这也就是为什么《国王的演讲》值得拍成个电影,还能拿奥斯卡。
国王的演讲 The King's Speech (2010)
剧中,除了女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人物,也是她作为女王和自己两个身份博弈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对象。首先就是她的丈夫,然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男人,就是她的第一位首相,丘吉尔。
饰演丘吉尔的是好莱坞演技派约翰·利特高,曾在奥斯卡经典《母女情深》中演黛博拉·温格的外遇对象。丘吉尔之于英国近代史是何等的人物,而女王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子,面对一个二战三大巨头之一的人物,亦是一个对抗和学习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丘吉尔也是她逝去的父亲的一个补足。
女王的母亲是一位长寿的王太后,活了102岁,在《女王》一片里也找了极其长寿的黄金年代遗老安吉拉·兰斯伯瑞出演。她是整个二十世纪的见证者,但作为一个王后,和一个王太后,她的角色始终是一个默默的支持者和旁观者,她支持自己的丈夫,支持自己的女儿,不露声色,但是举足轻重。
在剧中,王太后被写的有一点像经典悲剧人物,她的表情总是凝重,眼神总泛泪光,她刚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又眼见自己的女儿,走上了自己丈夫的路。另一个重要的女人,就是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玛格丽特公主可以说是站在女王对立面的人,略有了解的人应该也知道,她一生基本都是女王的麻烦,但又是她无法割舍的妹妹。
她代表了一种自我放纵,但也是女王所渴求的自由,因为她不用承担这个王位。
比较有意思的是,爱德华八世的戏份也不算少,包括那位着名的温莎公爵夫人。爱德华八世对这个王室家庭好像总有说不完的龃龉,骂骂咧咧不能停止,但他的内心是对这个家庭渴望的,正因为他被放逐,他才展现出这样的一面。而温莎公爵夫人在这个剧中,虽然出场次数很多,但基本没有什么台词,这个设计也很值得玩味。
可能《王冠》所展现出的宫斗的部分,显得有点小儿科和家长里短,但这就是现代民主体制下真实的宫斗。在电影《女王》中也有所展现,女王必须对公众展现出公众希望的形象,而并非是她个人的喜怒哀乐。
她甚至不能选择自己的私人秘书,而是必须按体制的接任方式来,因为一次个人主义的选择,就会带来第二次,从而摧毁这个制度,摧毁这个制度下的王权。英国王室家族作为全世界最知名的一个家庭,反过来,这种名望和权势,也就是枷锁。所有的这些生活的细屑,冠之以王冠二字,就是最沉重的枷锁。
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她是第一个女首相,如果她弄砸了,就不会有第二个了。伊莉莎白二世并不是第一个女王,她是英国真正意义上的第六个女王,但同样的,她也不能有丝毫差池,因为首相搞砸了,不过是下位,重新选举,而君主搞砸了,是代表整个体制的信仰核心崩塌。
而《王冠》出现在去年的11月初,正是美国大选将要尘埃落定时,这个时候我们又要拿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调”来看待《王冠》这个剧集。
先不论女王的女性身份,剧集选定的时间点,是二战后,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个时代的大转折点,英国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所谓霸主地位,从日不落帝国变成铁幕这边的一个国家而已。放到现在,其实又是一个节点的对应,英国在去年还脱了欧,并且又出现了一个新女首相。
在彼时,女王首先所面对的就是在新的世界格局下,英国立于世界何等地位。而此时,无论是川普还是希拉里,最终获得了胜利,其实对于美国而言,也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必然是要带来变化的。《王冠》所说的,也就是对于这种局面的忧虑,即如何重建一个帝国的辉煌。当然它还是更倚重希拉里一点,因为不偏向希拉里的《萨利机长》在金球奖一个提名都没有。
所谓《王冠》的意思,还是在“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部剧集可能生命会很长,毕竟女王到现在还超强待机中。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王冠》一点一点用演义的方式,为我们来剖析了这个重量的所在。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