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和德军在西线展开了激烈的堑壕战。双方在阵地间常常进行激烈的攻防。火炮、机枪、铁丝网是那时候战争的主要元素。有一天,德军突袭了一个法军阵地。在隆隆的炮声中,法军阵地陷入一片火海,到处是横飞的弹片,连厨房都炸得稀巴烂。炮击结束后,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
2008年,香港导演李仁港拍了一部神奇的古装电影《三国志之见龙卸甲》。刘德华在影片中扮演赵云。有意思的是,子龙将军戴的头盔很像法军头盔。这个细节成为了观众们集中吐槽的地方。
刘德华戴的头盔很像法军“亚德里安”钢盔
我们都知道,古代军人的头盔和现代军队的头盔大不一样。那么,现代的头盔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和德军在西线展开了激烈的堑壕战。双方在阵地间常常进行激烈的攻防。火炮、机枪、铁丝网是那时候战争的主要元素。有一天,德军突袭了一个法军阵地。在隆隆的炮声中,法军阵地陷入一片火海,到处是横飞的弹片,连厨房都炸得稀巴烂。炮击结束后,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
他就是法军的炊事员。在炮击中,他抄起了大铁锅扣在脑袋上躲过了一劫。
事后,法军亚德里安将军慰问伤员,和这个幸存的炊事员交谈,立刻闪现了钢盔的概念。将军回去后立刻下令研究钢盔,提高士兵的生存几率。
17世纪后,因为火枪、火炮的应用,冷兵器时代的头盔已经退隐出历史舞台。结果在20世纪初又重新被人们发现它的价值。
在法军装备后不久,美军、英军都装备了钢盔。一战时期的钢盔很简陋,就是外面一层铁壳,里面一层衬垫。但这些简陋的钢盔挽救了很多士兵的生命。
一战中德军装备的M1915型钢盔,非常有时代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研究出了M1锰钢钢盔,是当时最先进的钢盔之一。虽然在面对炮击或者近距离的步枪射击时,钢盔很难保住士兵性命,但面对远距离射击、破片、手枪弹时,钢盔还是非常有用的。根据统计,战场上75%的士兵死亡原因都是爆炸产生的破片杀伤。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有一个士兵冲到奥马哈海滩上,被一发子弹打在头盔上,幸而不是正面击中,而是擦到侧面。子弹在头盔上留下了个坑,但士兵安然无恙。但他被这一下打蒙了,摘下了头盔,瞬间就被射中额头……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士兵的钢盔侧面被打出一个坑
在激烈的战斗中,头盔可以很大程度挽救士兵的生命。二战中,至少7万美军士兵因为钢盔捡回一条命。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和日军都有很多戴钢盔的精锐部队。国民党军队中就有戴德国钢盔的中央军、戴英国“飞碟盔”的西北军和粤军、戴法国“亚德里亚”钢盔的滇军,非常繁杂。
日军90式钢盔,反光很强烈
日军很多都装备90式钢盔(1930年装备,日语为“铁帽”),其优缺点都非常明显。优点是结构合理,适合亚洲人头型;缺点是反光太厉害,容易暴露目标。1937年9月,庐山战役时,日军少将饭冢国五郎就因为钢盔反光被国军狙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都在钢盔上抹焦油,来消除反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先后缴获了一大批日式钢盔和美式钢盔。50年代,解放军又从苏联获得了一批苏制1940式钢盔。
苏联1940式头盔,在中国一直用到90年代
这些缴获的万国牌钢盔成为了建国后三十年里解放军钢盔的主要来源。日制90式钢盔一直服役到80年代,1988年还有舰艇部队的水兵带着这种钢盔。
1979年,中越边境发生自卫还击战。当时解放军士兵基本都不戴头盔,而是戴军帽。80年代后,总后勤部吸收了战场上的经验教训,给一线部队配发了钢盔,大大减少了士兵的伤亡。
自卫还击战后,解放军步兵也大量装备钢盔
中国第一款国产头盔是1980年的GK80式钢盔,它大幅借鉴了二战日军的90式钢盔。90年代,中国又研制了QGF02芳纶头盔,可以在5米距离上挡住54式手枪的射击。中国的钢盔在世界大国中,起步最晚,基础最差,近年来虽然进步较快,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