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是秦汉时期一个介于民间和官方的基层职务,一般由乡里德行好、见识高、威望大的老大爷担任。秦朝时设置乡三老,汉朝又设置了县三老、郡三老,主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民间的“意见领袖”、官方的“政治委员”。董公就是楚汉争霸时期洛阳新城的三老。
南宋有个诗人,叫杨万里,就是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那个老文青。别看他一张嘴就是“西窗红月”、“水中柳影”,可在一袭长衫之下,却藏着满腔壮怀激烈。他和陆游一样,是南宋著名的“鹰派”,终生惦念的都是万里中原、王师北定。只可惜,他这只“雄鹰”始终被关在笼子里,终不能鹰击长空。悲愤之余,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一色三军雪染衣,拔山气力陡然衰。
三王事业无多子,却是良平不得知。
如果不看题目,这诗读起来让人一头雾水。但细究题目,那种“羡慕嫉妒恨”的复杂感情就一目了然了。
诗题——《三老董公》。
“三老董公”可不是三个姓董的老太监。
“三老”是秦汉时期一个介于民间和官方的基层职务,一般由乡里德行好、见识高、威望大的老大爷担任。秦朝时设置乡三老,汉朝又设置了县三老、郡三老,主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民间的“意见领袖”、官方的“政治委员”。董公就是楚汉争霸时期洛阳新城的三老。
董公之所以成为杨万里“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主要源于其在楚汉争霸中,曾经闪耀出如同流星划过天际般瑰丽的光芒。
当时的形势是,大Boss秦帝国灭亡,群雄并立,项羽则是挟持着傀儡共主楚怀王的“带头大哥”。
让一个人不爽容易,让一群人不爽很难。但这个艰巨的任务,项羽居然做到了。难怪这哥们把自己封为“西楚霸王”,确实,他跟那种霸王恐龙太像了,牙齿锋利,脑仁奇小,拳头很硬,又特别任性,对小弟们随心所欲。在分封诸王时,他硬是把“大蛋糕”分得乱七八糟、天怒人怨,自己抱着块最大的蛋糕吃得很嗨,根本无视台下小弟怨恨的眼神。
俗话说得好:No zuoNo die,自己抢的蛋糕吃不了,把狗都喂撑了,却只把蛋糕渣撒给别人吃,不革你的命天理难容啊!很快,齐、赵两地沉不住气率先发难。霸气侧漏的项羽自然无法容忍,亲率大军平乱。而这恰恰给了刘邦绝佳的机会。
如果说项羽是威震天,那么,刘邦就是那个总是一门心思搞死老大的霸天虎老二——红蜘蛛。公元前206年,趁项羽陷入与齐国战争的泥潭,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挥军东出,以迅雷之势平定了三秦,正式开始与项羽PK,由此拉开楚汉争霸的大幕。
第二年,即公元前205年三月,刘邦继续将背后捅刀子的光辉事业进行到底。行军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拦住去路。
“Stop!”老头儿对刘邦说,“想KO项羽当老大吗?”
“谁说不想,谁是煎饼!”刘邦咬着后槽牙回答。
“凭你这家底,就算你不是煎饼,最多也就是煎饼侠,挨削还不是迟早的事?”
“生亦何所欲,死亦何所惜……我……算了,不装×了,心里正没底呢,愿闻高见。”
“No NoNo!×还是要装的,关键是怎么装。装得差,招人骂,装得好,跟你跑。先说说你为啥打项羽。”
“这小子看我不爽,我看他更不爽。”
“你这是流氓思维,除非脑残,否则不会有人为了你而去找恐龙掰手腕。”
“其他人也早看他很不爽。”
“可他们都不好意思只因为你看他不爽而给自己找不爽。”
“等会等会,我得先捋捋你这绕口令……你是说,得把他们的不好意思变成很好意思?”
“Yes!所以,你一定要抢占道德制高点。你要把装×口号改得更有情怀,比如:送死不要紧,只要帝仇申!你得把项羽变成江湖公敌,牢牢钉在道义的耻辱柱上,然后你振臂一呼。这时候,大家于公,诛弑君者,义不容辞;于私,报受辱仇,心之所愿,结果嘛,你懂得……”
别以为这些对话是胡说八道,我不过是把董公献策的精髓,从古文版转换成古惑仔版而已。
原版是这样的:“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勇,义不以力,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之诸候,为此东伐,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
说起来,真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项羽这愣头青不仅脑仁小,心眼更小。当初,项羽与刘邦在楚怀王面前相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结果,刘邦第一个打下了咸阳,项羽想耍赖,问楚怀王怎么办。他本以为,楚怀王是自己手里的木偶,该怎么回答肯定不需要自己教。谁知,楚怀王虽然窝囊,却很厚道,居然就敢回答:如约!项羽于是怀恨在心。不久前,刚刚派人偷偷将楚怀王送去见了阎王爷。
在中国历史上,弑君历来是人神共愤的大恶行。董公一口浓痰准确无误啐到项羽的七寸之上,然后告诉刘邦:照这儿往死里打!
让杨万里羡慕嫉妒恨的,正是刘邦的反应。看人家领导,醍醐灌顶,从谏如流,立即照办。于是演技大爆发: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一代影帝的地位由此奠定。
果不出所料,塞、翟、魏、赵、殷等国诸侯积极响应,迅速集结了56万联军,新仇裹着旧恨,公愤夹着私怨,很快就端了项羽的老巢彭城。这正是杨诗第一句“一色三军雪染衣,拔山气力陡然衰”里所隐藏的故事。这其中,三老董公功不可没,其看事之准之透之远,完全堪比1600多年后的明代名臣杨荣。(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城,正打算迫不及待登基称帝之时,杨荣拦住马头,一句“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惊醒梦中人,保住了篡位者最后一块遮羞布。)
三老制度虽不是汉代所创,却是两汉特别重视、发扬光大且功效独特的一项制度。也许,这与刘邦尝过三老甜头有很大关系。西汉在乡三老的基础上,设置了县三老,东汉又设置了郡三老、国三老。只一个乡三老董公,就把杨万里羡慕得不得了,如果他记得另外一个县三老的故事,恐怕就会嫉妒得发狂了。
话说汉武帝一代雄主,但在执政末期,也是昏招迭出,其中最让其不堪回首的,就是太子巫蛊案。
晚年的汉武帝刘彻,异常神经质,总觉得有人以巫蛊诅咒谋害他。于是任命江充彻查这个子虚乌有的“巫蛊案”。江充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因与太子刘据有过节,便趁机诬陷太子。太子惊恐万分,一着急做出傻事,诛杀了江充,并起兵自卫。刘彻闻听暴怒,认为太子谋反,出兵围剿,血战五日,太子兵败逃跑。
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微信,没有QQ,战事一起,消息更加闭塞。在漫天的谣言中,太子起兵这个不争的事实,在大多数人看来,基本就坐实了造反的罪名。满朝文武噤若寒蝉,甭说早就认定太子造反,就算有几个头脑清楚的,眼见刘彻此时已然变成一条红了眼的疯狗,张嘴就是:杀!杀!!杀!!!哪敢替太子说半句好话,早就能躲多远躲多远了。
就在万马齐喑的时刻,一个老头儿千里迢迢从山西跑到长安,将一封奏章送到刘彻面前。
老头儿名叫令狐茂,是壶关县三老。在旁人看来,这根本就是一纸送死申请书。
奏章不长,现录于此,如不耐烦看,可直接略过,后边我有总结。
臣闻父者犹天,母者犹地,子犹万物也,故天平,地安,物乃茂成;父慈,母爱,子乃孝顺。今皇太子为汉适嗣,承万世之业,体祖宗之重,亲则皇帝之宗子也。江充,布衣之人,闾阎之隶臣耳;陛下显而用之,衔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造饰奸诈,郡邪错缪,是以亲戚之路鬲塞而不通。太子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无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诗》曰:‘营营青蝇,止于藩。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往者江充谗杀赵太子,天下莫不闻。陛下不省察,深过太子,发盛怒,举行大兵而求之,三公自将;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
总结下来就是4句话:
1、太子是你儿,江充是小人;
2、太子遭陷害,江充罪该死;
3、皇上您已疯,大家都装傻;
4、错误你快改,我头随你摘。
你看这个奏章,通篇入情入理,满纸金刚棒喝,字字拳拳之忠,句句凛凛正气。真是胸中英雄气,笔下惊风雷。
要说令狐茂这老头儿上辈子肯定积了大德。谁都以为这盆冷水浇上去,只会作为助燃剂,让皇上头顶的怒火更加狂野。可诡异的是,冷水泼上去,那团邪火还真就被浇灭了!
读完奏章,刘彻虽然没有立即下旨赦免太子,但已经开始从狂乱中幡然醒悟。这不啻于在重重铁幕上硬生生捅出一个小孔,让一丝光亮射进被兽性遮蔽的心。这也给日后为太子平冤昭雪开了一个好头。
令狐茂是县三老,还有一个郡三老的故事,更是刀光剑影,惊心动魄。
王莽新朝与东汉相交之际,王闳是乐浪郡(今朝鲜大同江南岸)的郡三老。当时正值乱世,城头变幻大王旗,当地人王调杀死乐浪郡太守刘宪,自称太守。后来,光武帝刘秀派王遵攻打王调。郡三老王闳隐忍六年,见时机成熟,便顺势而为,联合郡司法局长杨邑等人发动突袭,干掉了盗版太守王调,迎接王遵入城。因此奇功,王闳、杨邑等功臣都被光武帝封侯,但王闳却辞官让爵。
这段事迹,史载简略,但不难推想,彼时彼地,山高皇帝远,腥风血雨,政治环境异常恶劣,王闳的韬光养晦、识人阅世、时机把握、霹雳手段和淡泊心态,无不展现出他过人的智慧谋略、敏锐的政治头脑、果敢的做事风格和超然的名士风骨。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那份从容淡定、潇洒飘逸,恐怕更会令杨万里感慨生不逢时吧。
-
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