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即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嬴驷刚出生时,便刚好赶上了商鞅变法,商鞅作为铁腕强臣,在变法中从来就不避权贵。
在中国将近两千多年历史中都是由儒家当道,在政治舞台上,诸子百家皆归于儒。唯一璀璨过的另外一个政治学派那便是法家。与儒家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之执政理念;法家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是别树一帜。而历史上,作为太子,因为犯法而被责与庶民同罪的只有一人,那便是秦惠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前311年),即嬴驷。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即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嬴驷刚出生时,便刚好赶上了商鞅变法,商鞅作为铁腕强臣,在变法中从来就不避权贵。在第一次变法中,即(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了第一次变法,在变法中,商鞅的变法条例相对的款式,相对侧重于自立更生与大开发,因此,虽然商鞅的变法不避权贵,但是对贵族的损害相对还算少,所以,尚达不到狗急跳墙的程度,诸多大臣也并没有太过激烈的反抗,从内心上,对于秦国的强大还是有一点的支持的。但是从公元前350年开始,商鞅的第二次变法开始了。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从这两条条例上来看,商鞅是动了老贵族的根,也就是说,秦国从此之后,将没有世袭贵族。这些法令一下来,便引起了所有贵族的强烈反对。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都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商鞅在这一次变法中,彻底的将贵族逼向绝路,于是,一场关于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便开始了。
这种事情在各朝各代中均有发生,商鞅通过铁腕治政的方式,逐一对贵族进行清剿削权,依法判罪。曾经一次性处决反变法官员七百余人,着实让所有的贵族收敛了一番。但是这种明争则转入了地下,于是,有人便撺掇当时的太子赢驷去犯法,这些贵族阶层只是为了一个投石问路,他们试图让太子去犯法,然后觉得太子犯法不可能被治罪,从而打破商鞅的法律平衡。于是,年轻的秦惠王便成了一次政治争斗的牺牲品。
于是,当时,深得秦孝公信任的商鞅说:“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这便是著名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
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