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后期蒲江高氏家族 一门九进士三位副宰相

栏目:历史趣闻 编辑:博艺 时间:2017-07-26 14:44:32

宋朝时,高姓大约有89万人,排在全国各大姓氏人口数量的第15位。高姓第一大省是安徽,接近14万人。除安徽外,其他高姓人口较多的省份有河北、陕西、河南、四川。在四川,南宋后期,蒲江县出了个非常显赫的高氏家族,出了9个进士,其中3个官至副宰相。

宋元时期,高姓人主要是继续向南迁徙。尤其是在两宋,宋朝与辽和西夏争战的地区在河北、山西、河南一带,这一地区是高姓人比较集中的地区,为躲避战乱,不少高姓人南迁到江南各地,重点在江浙地区。靖康之难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建立南宋,中原大族纷纷随同南宋政权南迁,部分高姓人从河北、山东、河南迁往江南。

宋朝时,高姓大约有89万人,排在全国各大姓氏人口数量的第15位。高姓第一大省是安徽,接近14万人。除安徽外,其他高姓人口较多的省份有河北、陕西、河南、四川。在四川,南宋后期,蒲江县出了个非常显赫的高氏家族,出了9个进士,其中3个官至副宰相。

猛将高怀德 不爱读书懂音律

北宋初,高姓人最为辉煌的当属高怀德和高琼家族。

高怀德,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的儿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夫,北宋开国功臣。

高怀德为人忠厚倜傥,以勇武著名,10多岁就在父亲高行周帐下任职。

后晋开运初年(944),辽国军队侵犯边境,朝廷派高行周前往北征,20岁的高怀德随同父亲前往。

后晋军到达戚城(今河南濮阳市境内)时,与辽军遭遇,被重重包围。情势危急,高怀德左右射箭,纵横驰突,护卫父亲成功突围。

显德7年(960),赵匡胤夺取后周天下,建立北宋,任命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移镇滑州(今河南滑县),充任关南副都部署。高怀德后来娶了赵匡胤的妹妹燕国长公主为妻,加封驸马都尉。

同年,原后周将领李筠联合北汉反叛,赵匡胤御驾亲征,命令高怀德率领所部与大将石守信联合进攻,在泽州(今山西晋城市)攻破李筠军队。

太平兴国4年(979),高怀德跟随赵光义消灭北汉,移镇曹州(今山东曹县),受封为冀国公。

太平兴国7年(982),高怀德去世,被追赠为中书令、渤海郡王,谥号“武穆”,葬在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市)。

高怀德精通军事,不喜欢读书,性情坦率豪放,不拘小节,喜欢打猎。让人意外的是,高怀德很懂音律,能作曲,而且曲韵十分精妙。

高怀德有两个儿子:高处恭,官至右监门卫大将军;高处俊,官至西京作坊使。

高琼不识字 儿子们饱读诗书

高琼,出自渤海高氏,祖上世居河北,五代时迁到亳州蒙城(今安徽蒙城县)。

年轻时的高琼,不仅不读书,还是一个典型的街头小混混,一天不打架就过得不自在。

这样发展下去,他不出意料地当上了强盗,又不出意料地被抓起来,准备遭砍脑壳。不过,他运气好,当天下起滂沱大雨,看守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松懈下来,他使出蛮力,弄断锁钉,逃之夭夭。

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这给了高琼这个文盲加逃犯无限的机会。

他投靠后周大将王审琦,在征讨南唐时立过战功,勇猛的名气逐渐传播开去,并传到了时任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的赵光义耳里。赵光义把他招过来做贴身侍卫。

太平兴国4年(979),赵光义亲征北汉,高琼随征。赵光义在高梁河之战中大败,仓皇撤离,高琼率所部紧紧跟随,让赵光义很满意。

雍熙3年(986),赵光义再次北伐,高琼率船千艘北攻平州(今河北卢龙县),连克秦皇岛、锦州等地,又修筑易州(今河北易县)城。

咸平2年(999年),辽兵入侵,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关键时刻,高琼挂帅,逼迫辽朝退兵,赵恒下诏褒奖。

同年,高琼回到京师,因手受伤不能持笏,赵恒特许他执木棒入见,并任命他为殿前都指挥使。

景德元年(1004),辽兵再次南侵,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北城,朝野震惊。宰相寇准力排众议,请赵恒亲征,但赵恒畏敌,朝议难决。

寇准出殿时遇到高琼,高琼得知后说:“国家临危,理当效死!”与寇准去见赵恒,让赵恒下定亲征的决心。

赵恒起驾后,高琼与寇准不离左右,坚定抗敌信心。宋军见到皇帝,军威大振。宋军以伏弩射杀辽国先锋萧挞凛,辽军士气受挫。

辽朝与宋朝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对此,《宋史》评价说:“真宗澶渊之役,高琼之功亦盛矣!”

景德3年(1006),高琼病逝,享年72岁,被追赠为侍中,赵恒特别为他停朝两天。后来,高琼又被加赠为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为卫国武烈王。

建炎年间,宋高宗在杭州武林门内建高氏五王祠,供奉武烈王高琼、康王高继勋、楚王高遵甫、普安郡王高士林、新兴郡王高公纪一门五代。

高琼不识字,却通晓军政大事,常常自己谋划决策,很少与手下人商议。高琼经常告诫儿子们说:“你们不要依仗父辈的功绩作荫庇,要勤奋读书,去求得个人的出路。”

高琼后裔繁多,有14个儿子、12个女儿。14个儿子都饱读诗书,多数文武双全。其中最著名的是高继勋和高继宣。

高琼的曾孙女高滔滔是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生母,曾辅政3朝,临政9年,朝政清明,人称“女中尧舜”。

高琼两儿子 都与四川渊源深

高继勋像高琼一样,有威名,人送外号“神将”。高继勋在攘外安内中立下赫赫战功,他与四川很有渊源,曾平定过四川的叛乱。

咸平3年(1000),益州神卫都虞候王均占据益州,称“武威元皇帝”,国号大蜀,年号化顺。

高继勋引兵作战到嘉州(今乐山市),打败叛军。然后进攻成都,率领10多个骑兵与叛军鏖战。战斗中,高继勋身体数处受伤,鲜血染红战甲。战马死了,换一匹马继续战斗。叛军退守,不敢迎战。

高继勋预知叛军半夜会逃亡,故意放开包围,埋伏在重要地方,把叛军歼灭。叛军余党躲在深山密林里,不时出来打劫百姓。高继勋招募一些年轻人,让他们观察叛军的动静,然后偷袭叛军据点,将其全部擒杀。

后来,高继勋又以少胜多,打败入侵的辽兵,因功改任弓箭库使、荣州(今荣县)刺史。

景祐3年(1036),高继勋去世,享年78岁,宋仁宗为他停朝一天,追赠为太尉。高继勋的孙女、三儿子高遵甫的女儿高滔滔被册封为皇后后,又追赠高继勋为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为康王,谥号”穆武”。

高继宣自幼善骑射,熟读诗书,能写文章,文武双全。乾兴元年(1022),高继宣出任益州都监(掌管军队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的官职)。

当时四川比较富庶,但经常发生偷盗行为。元宵节那晚,成都城内处处张灯结彩,知府薛奎下令防范偷盗。高继宣找来一些“耳目”,第二天把所有盗贼都抓住了。

高继宣还担任过益州路兵马钤辖(主管军旅屯戍、营防、守御政令的官职)。在抗击过西夏后,出任眉州(今眉山市)防御使(虚职,有名分而无具体事务,享受相应待遇)。

高琼的后裔 有一支迁到邛崃

高琼后裔一直在朝廷担任重要职位。到第六代时,遇到了靖康之难,又出了一个人物高世则。

高世则的祖父高士林,是高皇后的弟弟。高士林喜欢研究儒学,饱读四书五经、历代史籍,深明大义。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高士林被追封为晋安郡王。

高士林的二儿子高公纪,历任宁州刺史、永州防御使等,生活俭仆,常常接济家族中贫穷困苦的人和孤儿寡母。高公纪死后,绍兴初年被追赠为新兴郡王。

赵构还是康王时,高世则随从赵构出使金国。金兵渡江南侵时,高世则一直护卫在赵构身边,转战浙东沿海。绍兴14年(1144),高世则去世,享年65岁,谥号“忠节”。

在南北宋交替时期,北宋大小官员举家南迁,中原居民随之大批南迁,这就是“宋室南渡”事件。

高琼家族中的一部分,在高世则的带领下,有200多人迁到江浙一带,另一部分滞留汴京,后来下落不明。

高世则家族散布在江南临安、钱塘、温州、山阴、上虞、湖州、海宁、台州、处州、宁波、无锡、苏州等地,成为如今浙江高姓的主体,出了一批文武人才,发展为江南望族。后来,有一支迁到了四川邛州(今邛崃市)。

被称为“高家将”的高琼家族地位显赫,持续时间长,从高琼起,5代人中有7人被追封为王,7代30多人为将,还出了一位“女中尧舜”的高皇后。

真实的高俅 是个全面型人才

北宋时,还有一位因小说《水浒传》而出名的高姓人高俅。

《水浒传》中,高俅本是市井小混混,因为踢得一脚好蹴鞠被皇帝欣赏,在官场平步青云,成为大奸臣。其实,历史上的高俅没有小说中说得那么坏,地位也没那么高。

高俅本来是苏东坡手下的一个的办事员,是个全面发展型的人才,“吹谈歌舞,刺枪使棒,相扑杂耍”都会,而且还会诗书辞赋,写的文章文采飞扬,写得一手漂亮字,蹴鞠只是他的本领之一。

关键在于,高俅为人处世“乖巧”。放在现在,这样的人才也不多得,而且也很容易出人头地。

元祐8年(1093),苏轼把高俅推荐给朋友王诜。王诜是宋神宗的妹夫,端王赵佶(后来的宋徽宗)的姑夫,这样的亲戚关系,给了高俅绝好的机会。

一次,王诜派高俅去端王府送修鬓角的篦子刀。赵佶正在踢蹴鞠,球落在高俅面前,高俅踢出一脚漂亮的“鸳鸯拐”。这一脚,把他送进了飞黄腾达中。

赵佶见高俅球艺这么好,高兴得很,把高俅收为亲信。高俅凭空得来好机会,当然知道意味着什么,对赵佶是百般讨好,赵佶对他更是喜欢。

赵佶即位后,把高俅下派到河州(今甘肃南部)知州刘仲武那里去锻炼。刘仲武知道高俅的来历,懂得他需要什么。

高俅运气真的很好。崇宁3年(1104),吐蕃赵怀德等人叛宋,刘仲武率军平叛成功。有学者认为,当时高俅也参加了战役,积累了升官的资本。

高俅回京后,一路升迁,掌管禁军。《东京梦华录》记载说,高俅在军中开创了军队的争标竞赛,让赵佶十分满意。

不过,高俅在掌管禁军20年里,把军营的地皮建成私宅,还把禁军当成私役,导致禁军战斗力严重下降。在靖康之难中,面对金军的进攻,开封城内几十万禁军很快瓦解,高俅是负有责任的。

靖康元年(1126),赵佶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逃往东南避难,童贯、高俅赶到汇合。不久,童贯与高俅发生冲突,高俅以生病为由回到开封,很快死去。

大理国高氏 世代相国控朝政

北宋时,云南大理国还出了一个以高升泰为主要人物的高氏家族。这支高氏家族早在汉末时,就由陇西南迁到滇中,成为当地的大姓。

高升泰曾任大理国相国(宰相)、鄯阐侯。绍圣元年(1094),高升泰夺取大理国段氏政权,自立为王,国号大中,年号上治,自称大中国正德皇帝,简称正德帝。

两年后,高升泰去世。临终前,叮嘱儿子高泰明把政权还给段氏。

高泰明取消大中国,还位给段正淳,自己出任相国,把控政令,国人称他为高国主。波斯、昆仑等国到大理国来朝贡,都要先去拜见他。

高升泰把他的子孙分封到各地,加强高氏对大理国的统治。从高泰明起,其子孙沿袭相国职位。不过,在高家内部,争夺相国的斗争很厉害,史籍称为高氏内讧或阋墙之祸。

段氏建国时,有包括高氏在内的三十七部相助。随着大理国国内矛盾的加深,三十七部多次爆发起义,高氏家族都进行了镇压,稳固了在大理国的统治地位。

高氏家族后来历经元、明、清,都是云南的土司。

蒲江高氏家族出了九个进士

南宋后期,邛州蒲江县出了个显赫的高孝璹家族,出过9个进士。

高孝璹本姓魏,因为舅舅高黄中没有子嗣,过继给高黄中,改姓高。高孝璹是个诗人,如今还有两首《题临安西湖》《题王文公祠》存世。

高孝璹有高载、高稼、高崇、高定子、魏了翁、高茂6个儿子,因他在魏家的亲兄弟魏士行没有子嗣,所以把老五过继给魏士行,改名魏了翁。6个儿子中,除老六高茂,其余5个都考中了进士。

此外,高孝璹的侄子高泰叔、魏了翁的族弟魏文翁、高泰叔的儿子高允绩、高稼的儿子高斯得也考中进士。这9人中,魏了翁、高定子、高斯得担任过副宰相。

高稼,文武双全,在四川多地任职,为政清廉。宝庆3年(1227),蒙古军入侵川陕汉中地区,时任沔州(今陕西略阳县)知州的高稼坚守抗击,最终城破殉国,谥号“忠”。

高定子,“博通六经。”历任郪县(今三台县)主簿、中江县县丞、绵州知州等。在绵州任上,他兴利除弊,指挥防务,平定兵乱,招抚溃军,保护绵州,深得民心。高定子离开绵州时,官员和百姓夹道相送,莫不流涕。

入朝后,高定子历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等。后因年岁已高,坚辞退休,在吴中(今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以著述自乐。淳祐7年(1247)去世,享年71岁,被追赠为少保。

魏了翁在高魏家族中,名气最大,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在6兄弟中,他最先考中进士,出任剑南西川节度判官。此后,在四川历任嘉定府、汉州、眉州、遂州、泸州、潼川府知州或知府,潼川路提点刑狱、安抚使等。

端平元年(1234),魏了翁出任礼部尚书兼直学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职务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嘉熙元年(1237),魏了翁去世,享年60岁,被追赠为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

高斯得少年时跟从硕儒李坤臣学习。父亲高稼在沔州战死,高斯得日夜哭泣。高稼的仆僮幸运逃回,高斯得叫他带路,偷偷潜入蒙古军队的地盘,找到高稼的遗体,运回老家安葬。

高斯得因为忠直敢言,多次得罪权贵,在仕途上几起几伏,著作丰富。

清官高则诚 归隐创作《琵琶记》

元朝的戏曲发达,高姓人中也出了多个戏曲家,其中以高明(高则诚)、高文秀、高克礼、高安道最为有名。还有一个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的著名画家高克恭。

高明,字则诚、晦叔(以高则诚著世),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今浙江瑞安市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翰墨世家,“少博学,精《春秋》,工书法。”著名戏曲家,世界级文化名人。

高则诚的曾祖父高宣,元朝大臣,死后被追封为营国公,谥号“简僖”。祖父高天锡,官至兵部尚书,死后被追赠为推忠保义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营国公,谥号“庄懿”。

至正4年(1344),高则诚中举,次年考中进士。高则诚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保护百姓,曾平反许多冤狱。

至正16年(1356),高则诚辞官归隐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栎社沈氏楼,潜心创作《琵琶记》。

《琵琶记》问世后,立即蜚声剧坛,达到“演习梨园,几半天下”的盛况。直到现在,仍流传不衰。

元末明初,高姓人还有一个著名诗人高启,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曾隐居在吴淞江畔的青丘,又自号青丘子。

在文学史上,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又与王行等人自号“北郭十友”,明初十才子之一。

洪武元年(1368),高启应召入朝,授职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参与编修《元史》,教授诸王。

洪武3年(1370),朱元璋想让他当户部右侍郎,但他坚持辞让,返回青丘后,以教书为乐。

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撰写《郡治上梁文》。但是,府治旧基原来是张士诚的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观被诛杀。39岁的高启也受到株连,被处以腰斩。

史料记载,高启被行刑时,朱元璋亲自监斩,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高启写的诗歌较多,有2000多首,如今存世的有937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