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之味》聚焦留守儿童 真实故事改编电影引发深思

栏目:影视综艺 关键词:米花之味 编辑:baoling 时间:2017-08-01 08:20:11

尽管故事里也算有残酷和可怕的事件发生,但通过转述中欢快而平和的“语气”,也将大山另一面的留守儿童描绘出一副特殊的面貌,正如影片最后叶喃与喃杭之间的对话,“就连悲伤都感觉不到”,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观感。该片也成为唯一一部入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的华语电影。

米花,一种通过油炸而拥有酥脆口感的零食,是傣族的特色美食之一,也象征着吉祥如意。《米花之味》是一部聚焦于云南傣族小村落的影片,观众跟随在上海打工多年回乡的村民叶喃的视角深入村落,探访大山深处少数民族当中留守儿童的生活。

全片围绕叶喃、喃杭母女的重逢展开。电影里村里人的观念,将这个世界分为两个,一个是家乡,一个是城里。一边有孩子,一边有家长。这样一个对立的世界,刚刚归家的叶喃,成为了双方沟通的纽带。

不过,在导演鹏飞的镜头中,这样的对立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冲突。他并没有刻意地去安排过分的冲突,用明亮的色彩、淳朴的乡音和民族风格的配乐,让影片节奏如同小溪一般顺畅而平缓地流淌,甚至传达出不少欢快感。

本片的幕后团队十分强大,摄影师廖本榕与蔡明亮合作了11部影片,混音师杜笃之也参与了侯孝贤15部影片的制作,而作曲家、造型师等其他不少幕后人员,也都是来自于台湾、日本的大师级班底。

导演鹏飞在片中叶喃、喃杭母女的家里

《米花之味》就算往留守儿童前加上“傣族”这一前提,但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问题,也没有过于特殊。他们同其他地方汉族留守儿童并无二致:成绩下滑、养成坏习惯、沉迷手机游戏、同学冲突……这些发生在部分留守儿童身上的通病,在喃杭身上都逐一体现。

这些问题并不止在于喃杭一人身上。她们这帮被学校特意分为“留守儿童”的孩子,经常会与小伙伴一同行动,在偷老师手机之后也没有任何悔改,对生活的追求不在于学习成绩,而是游戏快感。对他们来说,外面的世界并没有那么重要。

叶喃以家长的身份的回归,在纠正这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时,注定引发许多矛盾点。在这里能够看到独属于《米花之味》的情绪,叶喃几乎没有用任何诸如对孩子大喊大叫这样激烈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用更常见于日本电影中的无声的方式,安静的坐在孩子床边注视着她,或者将车停在网吧门口陪着里面的孩子一夜。

就算极端失望想要放弃、离开村子,最终也会在自己孤独的情感爆发后,再次返回家乡。

发生变化不止是孩子,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村子里也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村中的年轻人希望能够通过一些互联网的手段创业,村里集中供奉的寺庙里接通了WIFI,他们还希望借助即将修建完成投入使用的机场,打着“生态”的旗号发展当地旅游业。而村里的孩子,都会因手机卡上网被家长限制,在晚上集体跑到寺庙门口蹭WIFI玩手机游戏。

叶喃不在期间,喃杭由外公抚养

但对村子来说,迎接新事物的同时,旧传统依然不能抛弃。村中的生活,如同片中村民结婚的方式一般混杂:穿着西装婚纱,行着中式婚礼的礼节,在代表佛教的寺庙中举办,给佛祖上供的是一捧扎成花一般的百元大钞。就连村民看待生命、看待疾病的观点也是一样。

在村民眼中,巫医和现代医学同样重要,既要送去医院接受诊治,也要听从巫医通过宗教仪式对山神意志的传递,想方设法前去祭拜。

这样的对立可以很激烈,导演鹏飞选择的表现方式却十分温和,并不会如同传统三幕剧那样的结构,让观众并不会因为某些片段感受到一种生理上的刺激。这一叙事方式十分符合影片名称“米花之味”,甜度适中、酥脆爽口。

该片是基于真实故事改编。在真实世界中,叶喃的原型是生活在云南省沧源县的李小菲,而当地的沧源佤山机场确实是在2016年12月通航,影片也是正是在2016年12月25日开机。

在此之前,鹏飞已经在当地居住近一年之久,去了解当地人、发现当地故事,而主演英泽也在开机前4个月到达当地,学习本地方言,从女性的角度去修饰故事中的一些问题。这是他们二人自上一部作品《地下香》后再次进行合作,英泽也是《米花之味》的联名编剧之一。

母女二人最终为山神献上了虔诚的舞蹈

其实,鹏飞旅法国学习电影、英泽留学英国和美国,他们的背景与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完全不同,在此之前也几乎鲜有用这样明亮鲜艳的色彩去表现留守儿童主题的影片。这个故事与其说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不如说是通过电影人的观察转述,加上滤镜而成的一个大山深处的故事。

尽管故事里也算有残酷和可怕的事件发生,但通过转述中欢快而平和的“语气”,也将大山另一面的留守儿童描绘出一副特殊的面貌,正如影片最后叶喃与喃杭之间的对话,“就连悲伤都感觉不到”,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观感。该片也成为唯一一部入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的华语电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