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斯大林之死》影评 真实还原历史故事

栏目:影视综艺 关键词:斯大林之死 编辑:baoling 时间:2018-04-27 13:49:03

《斯大林之死》比起性质相近的《吸特乐回来了!》来说更为轻松,因为后者放入较为沉重的社会议题与对国家本身制度的关心,最后的收尾方式更迫使你我去陷入思考,可说是一部思考性比趣味性来得大许多的黑色喜剧。

2018英国金像奖最佳英国电影、改编剧本提名,2017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男配角、造型、美术、选角,2017都灵影展影评人费比西奖,2018金马奇幻影展笑演人生单元《斯大林之死》。

《斯大林之死》剧情简介:

1953年的莫斯科,伟大的苏联领袖约瑟夫斯大林猝死于私人别墅中,从他倒下的那一刻起,他的亲信们开始陷入一场混乱政权斗争中,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胜出,成为下一个苏联最高领导人!这场苏联领袖争霸战,参赛者有:一直在状况外的马林科夫、狡诈多端的赫鲁晓夫、凶残的祕密警察长贝利亚,然而当最高领袖正陷入吵闹的同时,苏联要如何继续往前走呢?

《斯大林之死》让人联想到前年上映的《吸特乐回来了!》,以恶搞德国元首希特勒为卖点,让离世多年的希特勒「复活」降临到现代,水土不是很服的他仍旧以他统治德国的方针看现代社会,也因为他的出现让德国刮起一阵旋风,电影透过这样一个奇妙的故事设定,点出德国当今所面临到的处境,不是国际上的,而是德国政府与德国人民自己,那种心里仿徨、苦寻的、他们最想要的未来。

《斯大林之死》同样从恶搞这点出发,却不像《吸特乐回来了!》那样用穿越时空的方式抛出问题,而是忠实呈现一个历史故事,只不过添加了大量的恶搞成分,让这些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成为逗乐观众的小丑,同时却不会偏离历史、完整交代给观众知道。

电影以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为背景,描述当斯大林倒下后党内所爆发的权力斗争,许多亲信如赫鲁晓夫、贝利亚、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米高扬、卡冈诺维奇等人均参与其中,其中又以赫鲁晓夫与贝利亚斗的最凶。

而《斯大林之死》设计各种桥段让这些明争暗斗变得滑稽无血腥,虽然不知道有几成部分是用来搞笑所添加的,但在查找了许多数据后,是能发现电影恶搞归恶搞,终究还是绕着历史再做变化,许多地方和你我熟知的历史是相符合的,例如当贝利亚被秘密枪决时,赫鲁晓夫所念的一长串有关贝利亚的罪状,其中包含强奸多名女性(甚至未成年者)等道德败坏之事等。

还有如赫鲁晓夫拉拢着连斯大林死后短暂担任领导人的马林科夫在内的诸名亲信,设计陷害野心不小的贝利亚,而最有趣的是,根据历史纪载,谣传是贝利亚下毒毒杀斯大林,当斯大林失去意识时,贝利亚曾悄悄在他耳边咒骂他,可当斯大林清醒后,他立刻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更亲吻他的手指希望他早日康复。

这一幕《斯大林之死》有拍出来,本以为只是桥段设计之一,没想到是真有可能发生的真实。

2月28日当晚,斯大林邀请身边亲信在私人别墅举行宴会,而在稍早他致电到广电局,希望能够拿到演奏会的现场录音,负责人听闻后紧张的叫乐团和观众别走,赶紧再演出一场好让他能够录音制成唱盘,岂料当他要把唱盘交给斯大林的手下时,负责演奏钢琴的音乐家却执意要在里头塞进一封她的「爱慕信」,在宴会结束后,斯大林拿出唱盘,也将这封信纸打开,在看完这封信后没多久,斯大林就整个人倒下,驻守在外的士兵因不敢擅自进房,于是就在外头站了一天,直到隔日清晨佣人送早餐进房,这才发现斯大林倒在地上动也不动。

众亲信接获消息后纷纷赶至,第一手接获消息的贝利亚,为了调换斯大林订下的(逮补)名单,于是要求斯大林宅中的士兵、佣人不得外泄消息,在他把名单调包完后,其他人还是得到了消息赶到现场,在斯大林根本还没死的时候,众人却开始谈论着继位者,争夺战烟硝味自此飘散在周围空气中,而不久后斯大林「如他们所愿」的永远阖上眼睛,副手马林科夫坐上了大位,成为新的领导人。

只是当斯大林离世后,其各种政策甚至于后事筹办,都成了权力斗争的一部份,野心勃勃的贝利亚率先出击,在刚开始的时候他几乎占了上风,就算「目前」最高权力拥有者是马林科夫,但这位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企图寻求与美国和解的温和派,在其他党内强硬派的眼里看来根本不是威胁,甚至于到了后来贝利亚死后,马林科夫没多久便被拔掉职位,更糟后来夺得大权的赫鲁晓夫流放,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总之,马林科夫在这段时间里并不是贝利亚与赫鲁晓夫的斗争阻碍,可两人却都想在实际上获得掌权者马林科夫的支持,一人走明一人走暗,两人在会议上谈论斯大林的政策互不相让,明显发话权总被抢走的赫鲁晓夫,沦为筹备史达林丧事的负责人,心有不甘的他反倒利用这个机会,借开放人民聚集在红场的列宁墓中瞻仰斯大林尊容,连伙苏联元帅朱可夫,将所发生的纷乱全推给内务人民委员部(警察机构)首脑贝利亚,更于不久后靠着其他罪状将之起诉并秘密枪决,这场因斯大林之死而起的权力争斗才得以暂时告一段落…

对历史没兴趣的人,每当翻阅起历史课本、伟人丛书便是提不起劲,可《斯大林之死》却翻转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用着恶搞的方式呈现,让人被设计桥段逗得拍手叫好的同时,竟也悄悄对于这段历史有了初步了解,即使它小幅度更动(好让电影更添趣味性),依旧还是苏联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而观众得以用这样的方式去看这段历史,何尝不也是一件与电影同样荒谬又好笑的事情?

《斯大林之死》比起性质相近的《吸特乐回来了!》来说更为轻松,因为后者放入较为沉重的社会议题与对国家本身制度的关心,最后的收尾方式更迫使你我去陷入思考,可说是一部思考性比趣味性来得大许多的黑色喜剧。

而《斯大林之死》基本上就是在颠覆演出,就算有许多互殴、开枪杀人的微血腥画面,但一切都还是建立在「好笑」之上的,说它是部能够让人在乐趣中学习的电影,好像一点也不为过,至少我在看完了这部电影后,回家查了很多关于这段历史的数据,关于这些出现在电影里的角色们的经历等。

不过我会满建议先去了解这段历史背景,在看电影的时候才能更快速吸收大量信息,因为常常有时候有些人名与职务只被提到一两次(且还是字卡带过),加上俄国人名都很长,很多时候都要花时间联机这个名字要对上谁很烧脑(像我这个历史白痴第一次听到贝利亚这个人…),除此之外,若你熟悉了历史,对于许多行动与政策、每个动作的用意才不会雾煞煞。但若事前没做好功课,事后再回家复习倒也是个观影后的一点乐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