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倒右手制造出来的泡沫,让原本不稳定的中国电影市场再度丧失了诚信。我们还有多少信任可以被消耗?证券市场销售的是对未来的预期。倘若iPhone销量或质量不及预期,苹果公司股票便会下跌,电影公司也类似。
《叶问3》
某影院的票房情况
“三分之一的票房造假,这是比较合理的推测。”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投资业内人士说,他一直在关注此事。“某长期单日票房不过万影院,在3月3日只靠着某片午夜场就飙升至二十多万,然后某片午夜场场均入座高达300多人,而影院最大的厅也不过200多人而已,这是午夜场火到卖完站票还要卖挂票么。”“电影票房”发布这么一条微博,在先前的微博中,他暗指《叶问3》为“第二个捉妖记”。
去年八月底,网友开始质疑《捉妖记》票房造假,“幽灵场”一词随之流行,指的是虽然显示“座位已满”,但实际上并没人去看电影,影厅里空荡荡的只剩看不见的“幽灵”,而且同一影厅场次间隔极短,“15分钟一场”。虽然《捉妖记》随之发布声明,称这些为“公益放映”,而那些异常排片则是“跟一些影院沟通信息不畅”导致的。但网友并不买账,直到现在还不时拿出此事调侃。
这一次,《捉妖记》又一次被称为“行业先行者”,但它的继承者《叶问3》,胃口要大太多。
快鹿集团的产业链“闭环”?
不过《捉妖记》并非始作俑者,某发行公司工作人员告诉《好奇心日报》,这种方式被称为“包场发行”,是行业内惯见熟闻的手法之一。
包场并不算新鲜事,几十年前,很多人看电影都是看“单位包场”。片方、合作方、出品方都可以包场,为的是给电影制造声势。这次《叶问3》异常爆满的场次,多数不在黄金时段或黄金地段,人流量相对较少,但计算排片时候并不会区别对待,因此能够拉高总体排片。北京 UME 国际影城华星店总经理说:“正值三八妇女节档期前后,单位包场确实会比较集中。”而且,影院要分辨包场者身份,“难度太高”。
电商兴起后,包场有了新的操作模式。电商先买下电影票屯着,之后低价卖出,这部分差价通常由电商或片方补贴。武汉影院经理称微票与《叶问3》合作,而《叶问3》的合作方不止一家。百度糯米推出了“3.7元看电影”活动,只需要3.7元,就可以买到一张电影票,能看且只能看《叶问3》。《好奇心日报》就此询问百度糯米,但对方称“不知情”。
只是,就算包场也不至于包大半夜的吧?难不成真的卖给幽灵?在发行领域,有种手法叫做“过数”,也就是做假场。一般院线会选择观众最少的早场和晚场来操作,在购票系统中,这些场次都已经售罄,但没有观众。发行方拿不到钱,电影院拿少部分好处费,倘若是发行方和院线属于同一家公司,那么好处费也可以省下了,最后的成本只有5%的专项基金和3.3 %的营业税。
“最后成本并没有那么高,大概一亿的票房,最多花四千万到五千万就能买到。”那位投资业内人士分析道。一方面,片方本身还会从票房中拿到分成,另一方面,谈包场时候,一般给出的价格会低于市场价格,而“幽灵场”成本更低。并且,快鹿集团前期通过金融操作,已经获得大量资金。
以可承受的成本,提高排片率,提高票房成绩,虽然没有直接收益,但其带来的间接收益却很难量化。做出一个更漂亮的数据,提高电影热度,进而提高真实的排片率,带动观影。此外,万一包场真的有人买,那也是赚了。
《叶问3》热度提高,股票随之上涨,三月以来,神开股份上涨约13%,带动效应十分明显。而且,通过击鼓传花,也避免了资金沉淀造成的损失。
“电影‘8+1 ’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上海快鹿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建祥首创的“互联网+电影+金融”产业模式,它不是‘8+1 ’个电影的相关企业,而是一个有金融托底、互联网先导的产业模式。”这是快鹿集团主页上的一句话。华谊,你看看人家,你幼稚了吧?
泡沫和它带来的破坏力
电影证券化,将电影未来收益预期拿到资本市场运作,这不仅可行,事实上不少电影已经开始如此运作。
《港囧》上映前,徐峥把自己的票房收益权以1.5亿元的价格卖给了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而就在2015年5月13日,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发布公告称,将向9名认购方发行约17亿股(平均每股0.4港元),认购价总额约6.8亿港元。其中,导演宁浩和导演(演员)徐峥将分别以1.75亿港元认购21控股扩大股本后的各19%股份,并列第二大股东,同时出任非执行董事。
《港囧》大卖之后,拉动了21控股市价,有人估算,借助一系列资本操作,《港囧》使得徐峥身价暴涨20亿,被业界人士称为资本界和影视界相互借力的经典之作。
经济总体形势遇冷,资本纷纷转入电影行业,这能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做大中国电影市场,长期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这一次的资本操作,却加剧了电影市场诸多痼疾,拍电影变成了简单的票房游戏。
商业评论人陈昌业撰文表示,“被注了水的票房,其作为资产被证券化,当然是泡沫资产,当然是空心化的资产。即便那些 P2P 投资者、众筹投资者等来了8%或9%的年化收益,即便那些二级市场投资者看到了涨停板、看到了25%的上涨,击鼓传花的游戏,你们真的玩得起吗?”
《叶问3》的票房泡沫被吹起来了,但其破坏力不仅如此。
电影并非低风险旱涝保收的行业,相反,某部大片投资失败甚至可能导致制片公司破产。电影制作周期长,在中国又受到市场和政策双重制约,潜在风险不小。然而,快鹿集团却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规避了风险,给投资者造成“稳赔不赚”的假象,后面以高收益吸引新的投资者入场。但电影票房归根到底还是与电影质量相关,这种注水行为,掏空了电影内容价值,一旦票房崩盘,资金链出现问题,无疑将是e租宝事件重演—e租宝以超高收益吸引投资者,但并没有投资实际盈利项目,只是以后来者的钱补偿给早先投资者,最终雪球越滚越大,终于引发雪崩,不少投资人血本无归。
至于股价,按照业内人士分析,只不过是附带或者间接影响。“电影票房高,股价不一定高,但是如果电影票房低,肯定影响股价。操纵股价是犯罪行为。”投资从业者告诉《好奇心日报》,并说电影行业票房造假已经是“行规”,这次 P2P 等理财项目风险并不很大,但是电影行业不确定性太大,如此拙劣的造假,以后结果不好说。
但这次P2P与二级市场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联盟,业内人士表示不安:“二级市场是一个行业法规比较完善的地方,信息公开性比较强,但P2P市场信息公开一直很成问题,二者通过某种手段连通,大大提高了投资风险,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损失。”
“其实还是中国电影盈利模式太过单一。”电影业内人士说。当前中国电影,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票房,因此围绕票房做文章,收益风险比可以承受。在北美市场,大片很多会依靠下线之后的收入,如音像制品、衍生品等,这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但是“注水叶问”等现象可能进一步加剧“唯票房论”的思想,阻碍电影市场发展。
1月20日,新华社刊文《有些“理财公司”背后藏着哪些“名堂”?》,点名质疑了“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两家公司的高收益理财产品,这两家都是快鹿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
不久之后,注册账号“污林盟主”在腾讯科技、网易、天涯论坛、知乎、今日头条等知名网站论坛发布以《网曝金鹿财行、当天财富、东虹桥小贷可能是上海开埠以来最大的旁氏骗局了》为名的帖子,矛头直指快鹿投资。
2月24日,快鹿集团召开发布会,澄清最近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快鹿集团的传言,并称,针对毫无根据的诽谤、中伤,集团将采取法律手段,严肃追查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施建祥投资5亿出品的另一部电影《大轰炸》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去年11月,该片在好莱坞举行杀青庆功会,新闻报道称,好莱坞“半壁江山”都来捧场。倘若不延期,《叶问3》将在四月初下线,《大轰炸》目前暂定两个月后上映。
没人不想看到一个健全的电影市场。没人想看到第二个e租宝。
- 票房实时
- 《叶问3》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