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皇威廉二世接见载沣时,要求他必须行跪拜礼。下跪在欧洲并不流行,之所以如此,就是要借机羞辱一下大清国。作为大清国第一位出使欧洲的亲王,18岁的载沣却展现出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与能力。有理、有利又有节的交涉,最终让跪拜改为鞠躬。
载沣,宣统溥仪的生父,大清国最后一位摄政皇。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一直是既无能力,又没见识,一味地抱残守缺,最后葬送了大清朝的小爷。然而这样一棒子将他打死,对他来说公平吗?
载沣出身非常显赫,父亲是道光皇帝第七子,二哥(被过继给咸丰)是光绪皇帝,生的儿子又当了宣统皇帝,自己是慈禧钦定的摄政王,说他是晚清皇族第一人,一点也不过分。
因为是慈禧的胞妹抚养长大,载沣的仕途像开了火箭一样。2岁辅国公,7岁镇国公,12岁世袭醇亲王,19岁受内大臣,正白旗汉军都统,然而真正让他一鸣惊人的却是1901年的出使德国。
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害,所以《辛丑条约》,第一条就是要求清政府派亲王前往德国道歉。这就是一份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大清国是没有硬的实力,但是也不能就此软下去,稍有不慎就会被骂作卖国贼。
德皇威廉二世接见载沣时,要求他必须行跪拜礼。下跪在欧洲并不流行,之所以如此,就是要借机羞辱一下大清国。作为大清国第一位出使欧洲的亲王,18岁的载沣却展现出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与能力。有理、有利又有节的交涉,最终让跪拜改为鞠躬。
本想羞辱他的德皇也评价道:慎重外交,不辱使命。他还因为拒绝了上海官员,为其准备的高规格迎送礼,一路作风简朴,赢得国际上的一片赞誉。
(载沣使团留影)
回国后没多久,载沣进了军机处,成了“掌军国大政以赞军务”军机大臣。在旁人看来,载沣的一生可谓平步青云,少年得志,然而谁又知道,他其实不喜欢政治。在皇亲贵族之中,载沣可以归结到忠厚老实一类之中,对于自己职位的提升,载沣的态度也非常消极。
载沣知道,慈禧对他的有意栽培是为了打击朝廷中奕勖的势力,但他实在太年轻,毫无政治经验可言。入主军机后,对于清廷危亡的局面束手无措,也没有察觉袁世凯交接奕勖,扩张势力的行为。
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溥仪登基为宣统皇帝,而载沣则成为这个大清国的实际掌权者。不过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皇室矛盾重重,朝廷朋党纷争,外部列强环伺。可是被后人认为是不学无术的载沣,在掌权之初,立刻展现出娴熟的政治手腕。
(溥仪与载沣)
皇室异己很快被肃清,他又主动联合立宪派,打击朝中的保守派和激进派。载沣执政三年,“坚持立宪”是铁打不动的主旋律。先是九年筹备期,后来又改为五年,并多次发上谕,强调不可观望迁延,贻误时机,还处理了一批玩忽职守的官员。现在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载沣立宪的决心是坚定的,真诚的。
经过一系列举措,载沣牢牢地将国家权利抓在手上,然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组国家军事。有目的的把军权从地方督抚手中收回,集中到皇室手中。只是他太年轻,根本没有料到加强皇权,却演变成了皇亲国戚们揽权谋私的严重局面。于是武昌起义一爆发,立宪派也纷纷倒戈,大清王朝轰然倒塌。
载沣绝对不是秦皇汉武这样,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圣主,但从他出使德国的表现、预备立宪的决心和赦免汪精卫的气度来看,他也并不是一个蠢货。
(载沣一家)
载沣的悲剧就在于它既没有像多尔衮一样,经历过金戈铁马的历练,但他应对的局面却比多尔衮更为复杂。多尔衮可以从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找出一卡车的范例模仿,而载沣却要在黑暗中探索,别说他不知道路在何方,放眼整个中国也没谁敢说知道。
载沣决定退位,并劝告皇族不要妄动,恰为中国之大幸!试想一下,如果他执意拼个鱼死网破,那中国百姓将会遭受多少涂炭,而他为此却落下来一个“窝囊”的名声。
1915年,袁世凯宣布复辟登基时,载沣只评价了两个字“胡闹",两年后,张勋再次复辟时,他还是这两个字”胡闹“。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