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只为寻找这个人 或其他不为人知的秘密

栏目:历史趣闻 关键词:郑和 明朝 编辑:实习生 时间:2016-11-18 10:19:19

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别名三宝,也被称为三宝太监。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受明成祖及明宣宗的派遣,率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二百零八艘船,先后七次远洋航行,前后延续二十八年之久,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南至爪哇,西至波斯湾和红海沿岸。航程数十万公里

“郑和下西洋”远程航海史的壮举在当时的明初被传为盛事,这印证了在十五世纪,中国具有世界领先的航海技术和船只建造技术。也由此可以看出清初的国家实力是领先世界的。

下面先来看一下郑和下西洋与同样闻名世界的哥伦布航海的对比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清初的航海实力甚至说综合实力是不言而喻的。

接下来具体的看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别名三宝,也被称为三宝太监。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受明成祖及明宣宗的派遣,率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二百零八艘船,先后七次远洋航行,前后延续二十八年之久,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南至爪哇,西至波斯湾和红海沿岸。航程数十万公里,整个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岛以西海域,旧称西洋。所以,这些航海活动就被称为“郑和下西洋”。

尽管有先进的航海设备以及无上的荣誉,但是如此的数次远洋航行也必定要历经磨难,这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对此,专家学者们的观点莫衷一是,大致归结为一下看法供读者们思考:

一、宣扬大明威德

此种说法是最为大家所认可的,据《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但若只为海外展示国力,对明成祖有何大利益呢?何需花费那么大的经费及军力呢?故“扬威跃武”或为大清虚荣心,也或另有原因。

二、加强边防

有人认为永乐派郑和下西洋是为安定海外,使永乐没有后顾之忧,以利明朝专注防御北方之乱。但是这种说法也有破绽,因为当时的海外诸国武力都不强,根本还造不成威胁,除非永乐大帝有未雨绸缪之想法。

三、扫清蒙古汗国

经过洪武时期的多次打击,蒙古人已经基本退出了漠南。而郑和下西洋是为控制遗存在中南亚及印度北境之蒙古汗国。这也不可能,因在永乐年初,此国之可汗死亡,对明朝已没有威胁。

四、维护国际治安

郑和七次下西洋,碰到三次战役,其一为帮助某一小国政权转换,一为某国想偷袭郑和船队,一为海盗集团,三者都是小战役。有人依此视为郑和下西洋有当“国际警察“之作用。但这些只是顺途发生事件,不可能是主要动机或目的。郑和碑文有言“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略者剿灭之,由是海清宁,番人仰赖者“,可证实此言。

五、寻找建文帝

据《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故事是这样的:燕王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最后攻下国都应天(今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不知所踪。明成祖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永乐,但对于建文帝的失踪及其遗臣逃散各地可能仍有挂怀。明朝历史文献里,留有一些建文帝可能没有被烧死,而逃亡海外之传言,甚至有说出家于二十年后,返北京之故事。所以,有人考证说,为了寻找建文帝,郑和不但下西洋,而且三次东渡扶桑,到达日本。

也有人认为,上述说法都失之偏颇,郑和下西洋其使命随时间段的变化也在变化。郑和的前三次下西洋一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二是为了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建交。后四次则开始带有探险和猎奇的性质,向东南亚以西的未知世界行进,开辟新航路,让海外远国宾服中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