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碑记名为《皮坊街修路碑记》,碑文由商水县生员杨作霖撰文,儒童牛恕林书丹,记载了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晋商集资修建沙河南岸皮坊街的前后经过。其中,在文末还附有捐赠银两修路功德者首事、监生马景等72家商号和人员的银两数目。
受环境等因素影响,《皮坊街修路碑记》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5日,记者从河南省周口市博物馆获悉,该馆从一收藏家手中发现一方清代石碑,碑文描述了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晋商集资修建沙河南岸皮坊街的历史故事,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价值。
碑身长61厘米,宽49.5厘米,厚16厘米,呈长方形,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碑文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据介绍,碑记名为《皮坊街修路碑记》,碑文由商水县生员杨作霖撰文,儒童牛恕林书丹,记载了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晋商集资修建沙河南岸皮坊街的前后经过。其中,在文末还附有捐赠银两修路功德者首事、监生马景等72家商号和人员的银两数目。
碑文中记载,当时在周口经商的晋商看到这里路面坑洼不平,行人来往不便,就发动在周经商的晋商募捐修路,路修成后立了石碑以示纪念。此外,碑文中还详细的记录了修路募捐者的姓名和募捐金额。
周口市博物馆相关人员表示,碑文中所述“晋商道路之设,所以便往来、通车马、利行人也。”“周口为中州巨镇,水陆通衢,尤四方商贾所往来而不绝者也。”说明当时周口作为商业重镇,商贾云集。该碑记的发现,对于研究晋商在周口的社会经济活动,清代经济的发展繁荣,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价值。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