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号称春秋第一圣贤 一义举却导致人伦惨剧和亡国

栏目:历史趣闻 关键词:季札 孔子 编辑:小龙 时间:2017-02-23 13:54:01

季札素有贤名,又称季子,经常代表吴国出使中原各国,因为他是吴国公子,所以很容易结交中原各国的高官、贤人、名臣等,比如晋国的叔向,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子等,当然也包括鲁国的孔子,季札要比孔子年长一些,在当时名气也比孔子要大很多。

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大家都很熟悉,勾践、夫差乃至阖闾都比较知名。其实吴国的历史非常久远,西周之前吴国就已经存在。吴国的第一位国君是吴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

史载周太王想把王位传给小儿子季历,于是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为了不让父亲为难,就离家来到南方建立了吴国。周武王建立西周以后,派人找到当时的吴国君主周章,封了一个子爵,算是认了亲。后世的吴国君主嫌爵位太低,对这门亲戚也并不感冒,于是就直接称王了。

到了吴王寿梦时期,寿梦的小儿子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季札先生。季札素有贤名,又称季子,经常代表吴国出使中原各国,因为他是吴国公子,所以很容易结交中原各国的高官、贤人、名臣等,比如晋国的叔向,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子等,当然也包括鲁国的孔子,季札要比孔子年长一些,在当时名气也比孔子要大很多。

其实这也好理解:一,年纪比孔子大一些,学识也确实非常牛。二,身份更高,孔子只是贵族,而季札是吴国公子,本来有机会做吴王的。春秋时期对于出身的“成分”还是很看中的。

季札精通礼乐。季札在鲁观乐,乐工是一曲一曲地演奏,他是一曲一曲地评论,所评堪称是字字珠玑,不仅让时人叹服,后人也珍视备至。一直演奏到虞舜时代的《韶》舞,他才感叹道“观止矣”,并称此乐曲已经高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谈了观乐,再谈他的观人、观国。季札在鲁国,看出叔孙豹不得善终,其后叔孙豹果然饿死;在齐,看出齐国将有内乱,劝晏婴退出封地避祸,晏子因此躲过一劫;在卫,看出卫国多贤人,卫国果然享国最久,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卫国仍延续了一段时间;在戚城,听到孙林父奏乐而远避,吓得强横一生的孙林父终身不敢再闻琴瑟;在郑,与子产一见如故,预言子产将成为执政,子产果然得政;在晋,见到赵武、韩起、魏舒,预言晋国将被三家瓜分,果然赵、韩、魏占了战国七雄中的三席。

还有一个“季子挂剑”的故事也非常有名。季札出访路过徐国时,与徐君相谈投机,徐君对季札的佩剑甚是喜爱,季札看出徐君心思,暗自决定返回时,将宝剑赠与徐君。当季札归来,徐君已去世,季札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坟前树上。由此,季札的信义令天下人折服。

季札虽然是吴国人(当时比较落后),但是他的各方面都非常符合周礼,孔子也向季札学习了很多东西。季札是孔子同时代的儒学大师,但是教育方面的成就不如孔子,季札忙于国事没时间收徒,没有弟子帮他宣传,后世的声名也就远不如孔子。季札死后,孔子亲笔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

季札是当时的圣贤,但是有一件事虽然成就了他的圣贤之名,后果却是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吴王寿梦知道小儿子季札素有贤名,有意将王位让给他。季札推辞不受,于是大公子诸樊继位,诸樊死后,季札仍然推辞,于是季札二哥余祭继位,二哥死后,仍推辞,三哥继位,三哥死后,长寿的季札直接跑了,就是不当吴王。这一次就出大问题了,季札三哥死了,吴国大臣一看就让吴王(季札三哥)的儿子继位吧,其实这也很合理,父死子继,这位新继位的国王就是吴王僚。

但是有一个人不服,这个人就是季札大哥的儿子公子光。公子光不是季札这样的贤人,他非常想当吴王。他认为既然四叔不愿意当吴王,那就轮到我了,怎么能直接让三叔的儿子继位呢?不按套路出牌啊你们。

于是,历史上着名的刺客专诸和要离就登场了。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帮助下找到刺客专诸,好吃好喝款待了专诸五六年,并且承诺照顾好专诸的母亲和儿子。专诸没有了后顾之忧,士为知己者死,专诸扮成服务员把鱼肠剑藏在鱼肚子里,给吴王上菜的时候刺杀了吴王僚。

这样公子光当上了吴王,即吴王阖闾。季札到吴王僚的墓前哭诉一番,也无可奈何。

多年后,吴王僚的公子庆忌在卫国长大成人,庆忌智勇双全,日夜操练兵马,准备攻打吴国,替父报仇,夺回王位。吴王阖闾忧心忡忡,于是伍子胥又推荐给吴王一个刺客,要离。要离使用苦肉计接近庆忌,趁其不备刺杀成功。

让位本来是好事,但是季札一味的让位最终酿成人伦惨剧。当然这也不是季札一个人的错,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本来就是一个隐患。

更残酷的事实是吴王阖闾死后,夫差继位,成了吴国的最后一个国王,700多年的吴国最终灭亡。

吴国灭亡当然是夫差的责任最大,但是如果季札继位,用他的一套儒家文化来教导吴国人和治理国家,吴国也许不会穷兵黩武,导致灭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