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美称。李贺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便是对雁门关日常的描写
中国的大地历经几千年,或是内部分裂,各相争霸;或是宇内一统,共御外敌。一旦到了统一的稳定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就开始了纠缠不清的战斗,由于汉人的战争成本太高,而游牧民族没有根据地,作战灵活,骑兵骁勇,所以汉族政权基本不主动出击,而是筑长城修险关,处于防守姿态,雁门关则是北方御敌的最重要的一个关隘。
雁门关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美称。李贺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便是对雁门关日常的描写;明清时期傅山题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何等雄壮气概,不过这一切都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炸毁了,如今所见都是修复之后的城墙。在古代这么重要的一个关塞,自然也需要有本事的人来守卫,下面我们就看一下雁门关都有哪些名将!
战国时李牧:李牧是战国四名将之一,赵国人,武灵王军队改革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对付北方的胡人,经过改革之后的赵军也是相当勇猛,将匈奴驱逐至漠北深处,而武灵王身故之后,匈奴再犯。雁门关守将李牧坚守不出,以至于匈奴甚至赵国朝野都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一怒之下赵王撤其职位,派其他人守关,要求主动出击,结果是损兵折将,对匈奴一点打击效果都没有。
这时赵王又厚着脸皮去请李牧出山,李牧上任之后依然是坚守不出,并且对军士好吃好喝招待着,日子久了,军士个个心有愧疚,意欲出力报国,而李牧抓准时机,好好谋划一番之后,将匈奴十万主力全歼,匈奴大伤元气,至少近一二十年没有力气反扑了,而李牧也成为雁门关第一代守关名将!后来若不是秦国反间之计除掉了李牧,秦一统六国可能要推迟一些日子了。
汉朝名将李广:飞将军李广的事迹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对付匈奴还是有一套的,在任雁门太守时,百骑之兵能唬住匈奴数千人的大部队。李广功勋卓著,但是多以巧胜,只能说李广对匈奴太过熟悉,玩弄匈奴才是李广最拿手的事。
与李广同时期的大将程不识评价李广道:“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李广可以说在当时的将军之中算是个异类,匈奴都很怕他,因为这个人很难搞,李广作战也比较随性潇洒。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做事的性格,造成了不得意的人生。
唐朝薛仁贵:唐朝时,匈奴早已不复存在,而北方的胡患并未停止。突厥的侵犯依然困绕着大唐帝国,从唐初为突厥压迫,到李世民反攻,突厥的势力已经分裂。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恢复,突厥新的一代又生出来了,不断地滋扰着边关。而薛仁贵曾三箭定天山,大挫回纥;后大军征讨高句丽;就连吐蕃也不能幸免,大唐第一名将声名在外。
晚年镇守雁门关时期,突厥来犯,问守将何人,薛仁贵脱下头盔,声称是薛仁贵,而突厥听到名号不敢与其敌对,薛仁贵乘势追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俘获数万人马以及牲畜。正所谓:“老来犹可破胡虏,将军尽忠死封疆。万言难书勇烈事,画戟白袍永留香。”
宋朝杨业:杨业即杨家将中老令公的历史原形,杨业本为北汉大将,在对阵大宋的战役中基本上没有胜过。后来北汉投降,杨业为大宋守卫雁门关,在与契丹的战斗中,杨业逐渐成了无敌将军,可见杨业不善于窝里斗,他与儿子杨延昭的事迹也被民间演义成了生动的故事。杨业在与契丹的作战中屡出奇兵,声威大震,契丹人都比较怕他,称其为“杨无敌”。
无敌将军在986年和潘美领军对敌契丹,可是潘美,曹彬都战败,杨业也因此主张避其锋芒,然而遭到王侁的诋毁,说其有二心,毕竟杨业是北汉降将。杨业为证明自己的忠心,也有斗气的成分,帯军深入,结果被包围,全军覆没,杨业被俘,悲愤绝食而死。有诗称赞:“江迹留空垒,牙枭谶异徵。报君忠贯日,吞虏气填膺。死战悲杨业,生降唾李陵。哀荣褒典存,主上已中兴。”
雁门关是古来打击北方胡患的出击之地,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是由此关出发;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也是经由雁门关;隋炀帝北游至雁门关,被突厥所围,李世民也曾去救驾;雁门节度使李克用在此培育了“鸦儿兵”,为唐朝支撑了几十年......雁门关是所有武将心中的一种情怀,也是古代每个盛世的君王关注的焦点。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